【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周兴泰]古代辞赋与中国叙事传统
  作者:周兴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10-28 | 点击数:7654
 


  在人的叙事能力由稚嫩而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辞赋因对外部客体世界的精细描叙,使人的叙事思维大步向前跨越,从而架设起中国文学由表现主观向反映客观转变的桥梁。

  人类生活处处都离不开“事”,只要有“事”,就必须叙事。叙事,简而言之,就是讲故事,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以叙事的眼光审视中国,我们会发现,中国其实有着悠久丰厚的叙事传统。人类的叙事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繁复、从粗略地记叙到细腻曲折地描述的发展过程,中国的叙事传统就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相对于中国诗学以“志”为本体,中国叙事学则以“事”为本体。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文学样式都与“事”有着不解之缘,没有“事”,就没有文学。文学与“事”之关系程度不一,它可远可近,可密可疏,这正反映了人与“事”的关系,特别是人对“事”的认知、把握、表现诸种能力的发展变化。

  赋是中国文学中一种特殊的体裁。赋的外形是洋洋洒洒的长篇巨制,然而其内质却是诗化的。如果从中国叙事和抒情两大传统的角度进行考察,那么,就基因而言,赋体文学似乎应该属于抒情传统。然而,当我们从叙事视角考察古代辞赋时,发现辞赋叙事确实与中国文学的发展进程存在着种种联系,甚至某种意义上还可以说辞赋叙事是能够反映中国叙事传统生成演变的一面重要镜子。

  假托人物问答的虚构性叙事

  辞赋对中国叙事的一大贡献就是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所说的“遂客主以首引”。所谓“遂客主以首引”,指的是在故事开篇假托客主问答对话,并引起下文,由此形成赋文的框架结构。

  荀子《赋篇》在隐语叙事中包含了一套鲜明的王与臣的问答程式,但近乎今天猜谜语式的面貌,使其故事性还显得很弱。《楚辞》中的《渔父》以全知视角展示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话本身构成了故事的主体,既有问答又有故事,问答是叙事的展开方式。宋玉赋则进一步巩固了这种主客问答的结构,如《高唐赋》、《神女赋》,在宋玉与楚襄王的问答中又引出先王与巫山神女的问答,从而出现一个次层叙述。以主客问答充当导入正文的引子,这与荀赋只有问答之辞而无下文可以“首引”相比,已经是一个极大的进步。入汉以后,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假托子虚、乌有先生与亡是公,扬雄《长杨赋》假托翰林主人与子墨客卿,班固《两都赋》假托西都宾与东都主人,张衡《二京赋》假托凭虚公子与安处先生等进行问答对话,从此这种主客问答的结构成为汉大赋之定式。汉以后的赋作仍有不少保留了主客问答的结构,如唐卢肇《海潮赋》、李庾《两都赋》,宋苏轼《赤壁赋》、刘过《独醒赋》等,他们在继承汉赋主客问答形式的基础上又有所创造,发展了虚构性叙事。

  赋文设辞问答以结构篇章的做法,是作者想象力扩张的结果,鲜明体现了文学的虚构本质,这在文学叙事思维和叙事手段演变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辞赋的问答结构与韵散相间的体制为后世话本、戏剧等叙事文学的雏形,从这个意义上讲,辞赋孳育了后世叙事文学。

  空间与事类叙述的结合

  散体大赋采用空间关系对事物进行铺叙,展现出从空间视觉出发的叙事艺术。辞赋作家以其娴熟的技巧,不仅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空间方位联结形式,而且还把空间叙事模式演化成为一种复杂的遣词造句的艺术方法,在句式上呈现为“前后”、“左右”、“高低”、“上下”、“东西”、“南北”等二元表述或“前后左右”、“高低上下”、“东西南北”等四元表述。叙事套路的出现是表述方法趋于成熟的标志之一。赋文作者只有在文学表现力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后,才能熟练掌握这种叙事套路。

  赋的本质特征,在于铺排敷陈,到了汉代赋家手中,发展至“极声貌以穷文”的境地,他们致力于全方位地对外部客体世界进行穷形尽相的描摹。这些描摹对象与空间叙述模式具有同构关系。空间叙述模式经过了赋作者的精心选择和设计,它总是通过大量表示方位、地名的语词来实现,而这些语词又往往与各种名物相结合,连类繁举,由此构成事类化的名物系统。以东南西北、上下左右等空间关系为经,以山水木石、花草鸟兽等类别为纬,空间与事类叙述的结合使辞赋形成清晰明确的叙述脉络和层级板块结构,从而构成辞赋基本的组图框架。

  司马相如《子虚赋》即是空间与事类叙述结合的典范,它从东南西北、上下高低等多方位空间对云梦泽的情状进行了淋漓尽致的铺写,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井井有条,展现出一幅世间万象的宏伟画卷。这种空间与事类紧密结合的叙述方式,不仅使赋的空间叙事有更大的包容性,更见其明晰的层次性,由此大大地扩充了文学作品的规模,空前地提高了赋作叙事的表现力。中国古代文人把汉字本身所具有的形美、音美、意美,非常娴熟地运用到赋的创作中,对所述对象的声貌、形迹、情态进行铺排式的描述,这是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提高的结果,标志着人们艺术思维与叙事能力的日趋成熟。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0月24日 第660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董乃斌]建构基于中国叙事传统的本土叙事学
下一条: ·[吴怀东]“小说”源流与唐传奇的民间口说传统
   相关链接
·在口头文学中感受故事的语词如何流淌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王威]口头传统演述在新媒体中的互动实践·[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
·[宋赫]程式传统:曲艺艺术的审美特征·[孟琳峰]“线上世界”的神话解说实践
·[鞠熙]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口头传统类资源普查报告·[朝戈金]口头传统对于人类文明赓续的意义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朝戈金教授讲授“口头传统与口头诗学”·[杨杰宏]“采风”传统与民歌研究的问题检讨
·[杨杰宏]被表述的民歌:民歌何以被误解?·[王威]新媒体语境口头传统的新生性发展
·[陆慧玲]口头传统建档的行动模式与田野作业·[鞠熙]口头传统类非遗资源基础研究报告
·[郭翠潇]国际档案理事会RiC档案著录标准对中国口头传统建档语境描述的启示·[祝鹏程]口头传统研究可以为曲艺研究带来什么?
·[王艳]媒介融合视域下的口头传统研究·[王威]新媒体语境下的口头传统演述
·[马志远]丁兰刻木故事的结构分析及其叙事传统·[杨杰宏]音像记录者在场对史诗演述语境影响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