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丁艳霞 朱尉]大众文化语境下的民俗文化传播和发展研究
  作者:丁艳霞 朱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10-16 | 点击数:5183
 


摘 要:文章从民俗文化的内涵、形式入手,探讨了大众传媒、大众文化对民俗文化传播与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大众文化环境下如何借大众传播媒介之力传播民俗文化,并提出传播和发展民俗文化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民俗文化;大众文化;大众传播媒介


  民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是我国民族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有着独特的意义特征和价值内涵。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与发展,一些朴素的民俗技艺和观念也在不断消逝,大众文化与媒介变迁对民俗文化的生存、传承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民俗文化如何传播、发展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一、民俗的内涵及分类

  何为民俗?目前尚未有标准的定义。一般来说,民俗是民间民众的风俗和文化生活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它是在普通民众的生产生活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精神的文化现象。也有观点认为民俗即风俗,是一定人群在一定地理环境中生存、发展所形成的生活习惯。

  在仲富兰教授的定义当中民俗是一种积淀,是随着人类的产生与发展而形成的,民众世世代代生活的习惯是民俗,民众世代生活的地域是民俗,节日、信仰、礼仪皆是民俗。民俗文化具有地域性、群体性、普遍性、传承性和变异性等特征。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谈及的民俗涉及内容颇多,其分类也一直难有定论,今日民俗学界公认的范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生产劳动民俗、日常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游艺民俗、民间观念、民间文学、宗教及巫术、婚丧嫁娶。

  民俗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传统与习惯,已经渗透在中国人的血液之中,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生活习惯。民俗文化是历史积淀的产物,是地方生活的缩影,它历经岁月,不断发展,有些民俗甚至沿袭了几千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是借以窥国人精神风貌的一面镜子。然而随着近代工业社会的到来,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快节奏、机械化的现代大众文化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原有的思维模式以及生活习惯。现代大众文化与传统民俗文化到底有何区别,各自对人们有怎样的影响力?它们之间的矛盾是否不可调和?

  二、大众文化对民俗文化的影响力分析

  (一)大众文化与民俗文化的差异化

  大众文化是利用现代传媒为工具和平台,大批量的生产、复制,以大量、迅速地传播信息,对受众施以影响。作为一种消费文化,大众文化具有由文化产业机构生产供现代大众消费的商品属性,它常常以商品的形式出现,以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来衡量成败。但是也因其制作方式的标准化以及批量生产、复制,而带有鲜明的标准化、齐一化的特征,所以缺乏真正的文化艺术品的独一无二的个性特征。而今的大众文化逐渐变成了一种消费,注重经济效益,越来越形式化、娱乐化。而民俗文化由于是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变迁的,它更多的表现为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带有一种规范、约束和教化的功能,注重伦理道德等,较之大众文化的轻松娱乐,则稍显理性和庄重。因民俗文化的地域性制约,它的传播方式也多为人际之间的口耳相传,以典型民俗文化形成区域为圆心向外扩散传播,它的影响范围并不如大众文化般广大,且因地域文化的不同而较难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而民俗文化多以一定的繁复的仪式或形式呈现,因而不易复制,不易操作,例如一些民俗技艺,虽有很大的文化价值,但因学习技艺的困难及繁复,濒临失传的困境。

  (二)大众文化对民俗文化的正反两方面作用

  大众文化以现代商业模式运行,采用现代传媒进行大众传播,其影响力巨大,逐渐成为现代生活的主导文化。民俗文化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但较之大众文化,影响力甚微,已呈现出逐渐被大众文化弱化和消解的趋势。而相对大众文化“文化工业”的复制,民俗文化又因其独特性而备受喜爱。究竟大众文化对民俗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作用呢?笔者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大众文化对民俗文化的弱化和消解作用。大众文化凭借灵活的传播方式,已经延伸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寻常百姓生活中的一部分,电视、广播、报纸、书籍等大众媒介的强势不间歇影响,使得电视、网络等已成为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娱乐方式,也是人民接触最多的方式。人们的空闲时间有限,当大众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用于民俗活动的时间也会相应的被挤占,以至于越来越少,对民俗文化的发展不利。现代生活追求快节奏、简单的生活,所以民俗活动的仪式观在大众文化中成为一种累赘,民俗活动对于服饰、工具器械、礼仪的要求,带给人们一种繁复的心理感受,而去偏向选择对此要求甚少、简单通俗的大众文化。以我国婚丧嫁娶风俗中的婚嫁仪式为例,有抬轿娶亲、合髻(结发)的活动形式,嫁娶民俗以其庄重的仪式彰显婚姻关系确立。随着大众文化的发展,简单的西方婚嫁仪式逐渐受到欢迎,甚少有人举行传统的中式婚礼,轿车迎亲代替了抬轿娶亲,婚纱代替了喜服,宣誓代替了三拜,髻发的形式被取消了,而交换戒指则成为结婚的必要仪式。在大众文化的社会环境下,民俗文化的存活空间大大缩小,影响力也日渐微弱,大众文化对民俗文化存在一定的弱化和消解作用。

  2.大众文化对民俗文化的推动作用。大众文化的大众媒介传播形式对民俗文化的传播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民俗文化的传播范围较小,且日益受到大众文化的冲击,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民俗活动是有限的,因此民俗文化需要更为宽广的传播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接受和传承。大众传播媒介正是这样一个极佳的平台。电视节目中对社戏、踩高跷、扭秧歌等等民俗活动的播报,让没有参加过这些活动的人也能对此民俗略知一二。一些旅游频道对于各地特色建筑、饮食、服饰等等的介绍,网络上各种旅游攻略中的特色美食推荐、好玩项目、当地民俗风情的帖子,也对民俗文化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大众文化凭借大众传播方式为民俗的传播提供了庞大受众群体。更多的时候,民俗文化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依托于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式,成为大众文化传播的内容。我们越来越发现,清明踏春、端午划龙舟等民俗活动的举办已不仅是自发的行为,背后是有组织的企业或者赞助商,渐渐出现了广告的身影。各种传统工艺品贩卖处会有制作技艺的展示,如泥塑、布艺等。各种民俗文化依托商业化的模式在大众媒介中频频展现。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今传媒》 2014年第10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拓和提·莫扎提]关于我国古代第一个维吾尔族诗歌翻译家斛律金(Altun-jan)
下一条: ·[张朴]羌族边缘区人口的演变及构成特点
   相关链接
·[谢开来]大众文化中的咏春拳叙事研究·[王蔚 熊文慧]城南龙灯的民俗文化蕴意及传承保护
·[米海萍]“河出昆仑”青海说的民俗文化诠释·[麋鉨萌]中式恐怖游戏的民俗应用与玩家体验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张兴宇]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利用
·[杨涛]礼俗互动:地方民众何以融入地方节庆文化建构·[王颖]地方文化精英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重构
·[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王昌武]文旅融合背景下深圳大鹏民俗文化考察
·[缪雪峰]传承民俗文化 共创美好未来·[米海萍]试析西南民族的“昆仑”记忆与民俗文化表征
·[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郭烨佳]传统仪式的当代实践:泉州“普度”习俗的价值意蕴与传承路径
·[郭春祺 梅文娟]“文化自觉”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杜琛]蔚县明清壁画与民俗文化的传承研究
·[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海丰召开钟敬文先生民俗文化贡献专题座谈会
· [王霄冰] “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总序·[叶晓华]客风赣韵进课堂,乡情民俗入文章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