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涟:包括此次汉学家大会在中国举办,其实也有中外学者提出建立一个国际汉学互融互通的大的平台。所以,在全球化的今天,东方与西方的差异,远远不如上代与下代的鸿沟,也就是如何看待传统、如何继承传统的问题。那么,既然大家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就可以从各国不同的原有的传统思想资源当中来寻找新的创新点,来服务于我们今天的相互理解、相互交流。下面请宋合意总编辑做一个总结。
宋合意:再次感谢各位专家学者来参加这次论坛。大家的发言让我们开阔了视野,受到启发。“艺海问道”举行到第三期,由于伊维德先生的参与,增加了国际视角。
这几年,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和中国文化报社在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方面不断拓展领域,而这种面对面的交流研讨更直接、更生动,在思想碰撞、学术交流,增加文化的相互理解与交融上有独到作用。伊维德先生和孙崇涛、郭英德等各位专家学者,以中西戏剧艺术为切入点,结合国外汉学界情况,进行了很有意义也很有意思的交流、探讨。当然,由于时间所限,有些话题只是开了个头,还有待深入一步,《中国文化报》愿意为大家提供相关平台。
伊维德先生从事汉学已半个多世纪了,对这样的坚持我们表达由衷的敬意。大家在交流中,多次谈到国外汉学与汉学家的情况,认为传统的汉学研究在西方相对边缘,有些汉学家显得落寞。其实,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几年国外的汉学和汉学家在中国越来越受重视。我想,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对思想文化交流的更加重视,汉学和汉学家的境况也会改变——“水涨船高”,借用一句常用来评价优秀戏剧的话说,就是会“叫好又叫座”。伊维德先生此次来华参加“东方文化研究计划”,是应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学会之邀,由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具体负责,目的是加强与荷兰汉学界的联系、促进两国人文思想层面的深度交流。他将到中国的艺术、教育、研究机构进行一系列交流活动。这次论坛,是其中一个插曲。
《中国文化报》刚发过一篇报道:前几天在与中国驻荷兰大使陈旭会面时,伊维德先生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宝藏,必须在全面考量历史先贤的论述并结合时代特征的基础上古为今用,才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但又不是中国独享的文化价值体系。他建议更多地让外国人来翻译中国作品,让外国人以自己习惯的方式和“味道”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刚才在发言中,几位中国的专家学者也表达了这样的愿望。我们真切地希望能与世界分享我们的文化,也希望共享世界上的其他优秀文化。现在,许多西方的优秀戏剧艺术作品被介绍到中国,甚至登上中国戏剧舞台,而西方汉学家在将中国优秀传统戏剧译介到西方方面也做了许多努力。但总的来说,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读者、观众特别是年轻人对包括戏剧在内的西方艺术的了解,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和全面,而西方读者、观众对中国戏曲和中国文化艺术的了解就相对欠缺了。在这方面,我们要努力,也期待国外的汉学家们发挥更大作用。
相关链接
伊维德,著名汉学家、翻译家、中国戏剧研究专家,曾任荷兰莱顿大学中国语言与文化系主任、非西方研究中心主任等,2000年至2013年任教于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学系,先后担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东亚语言与文学系主任。伊维德曾系统翻译中国古典文学给荷兰与英文读者,并出版学术专著多部,其学术研究主要着重于中国戏曲、叙事文学、古典诗词、说唱文学以及女性文学,在国际汉学界有着广泛影响。
孙崇涛,戏曲学专家,是我国首批文学硕士学位获得者,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史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戏曲历史研究和文艺评论。在南戏研究领域贡献卓著,曾多次受邀担任国外著名大学客座教授。
郭英德,古典文献学研究专家。曾师从启功教授、邓魁英教授。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戏曲研究方面卓有建树。现兼任国家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师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学委员会副主任、文艺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等职。
王筱芸,中国第一个词学博士,专业方向是唐宋文学兼中国诗学研究。1995年至1996年获欧洲共同体大学校长基金会资助,前往荷兰国立莱顿大学汉学研究院做博士后研究,伊维德先生担任她的导师。在中国古代小说研究领域成果丰硕。
李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戏剧。在中国文学史,特别是戏曲文化史研究方面有丰富成就。
刘倩,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小说。曾参与《剑桥中国文学史》翻译。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4-09-18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