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采访过程中,李松一再强调,《中国节日志》的编写离不开多科学学者的参与,他说,《中国节日志》既需要对古代中国岁时节日文献的整理挖掘,需要历史学、文献学等学科的参与;同时也应重视传统节日在当代活态表现,对当前节日民俗现状的进行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的考察。在他看来,多学科切入中国节日研究,能够通过不同学科范式的研究比较,为各个学科自身的发展拓展了空间。
在萧放看来,采用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重视第一手节日田野资料的搜集,将节日记录和研究放在时代背景和现实语境中,才能考察其传承变迁轨迹,在民众的整体“生活世界”中研究节日文化和节日生活。
应积极关注传统节俗的现代性转换
在受访学者看来,从社会转型和全球化背景下,传统节日文化的复兴与创新是弘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契机和有效方式。如何让传统节日面对新时代的民众需求而旧命维新、生生不已,不断地为当今社会有机体注入新的活力成为节日研究者探索的重要命题。
李松表示,现代化过程中集体主义的消解和不断强化的个人化倾向,部分削减了节日过程中的公共性,集体性社会活动的减少和个人自由假日时间观念不断强化,在文化要义上混淆了节日与假日休闲的区别。
在李松看来,节日,特别是年节,有着比假日休闲意涵更为深刻的公共性,充分认知节日文化这一内涵和基本要素,是我们认识节日文化传统的关键,当前对于节日公共秩序的神圣性建构应该是节日文化的基础,而不是解构。
张士闪对此表示认同,他说,传统节日的神圣感需要尊重,同时应积极关注传统节俗的现代性转换。他认为,许多节日因为缺少与现代生活的一种转化性介入,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世界。传统节日如果不能通过节俗活动形式的现代转型适应当代社会生活之需,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其衰落将是不可避免的。
“以前的节日研究多注重节日一般习俗行为等方面的研究,而对节日整体构成如艺术表演、游戏娱乐、民间语言等方面,以及节日中的个人心理状态关注不够。”萧放表示,未来的节日研究应加大对节日传承活动、民间艺术表演、民间节日游戏娱乐及传承人与接受群体和社会语境研究的力度。只有整体综合的、动态的研究,才能促进节日的整体传承保护与节日文化的持续全面发展。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频繁流动成为当前社会的一大特点,在受访学者看来,新型城市节庆与外来移民节日都将是未来节日研究应当关注的领域。萧放认为,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居住在同一个地域空间和文化空间中,节日生活如何保持原有特色?相互之间如何和谐结合?如何适应新的生活需求?如何成为民众自己享用的生活节点?这些都是未来节日研究需要关注的内容。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张杰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4年09月18日 09:13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