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张朝枝]原真性理解:旅游与遗产保护视角的演变与差异
  作者:张朝枝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9-12 | 点击数:27419
 
在旅游与遗产保护研究中,对原真性的理解要分别从客体、主体与介体三个不同角度进行,客体本身的原真性标准是一个动态变化与不断发展的过程,其中也不乏主体与介体的作用,因此研究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相互影响过程无论对于旅游研究还是对遗产保护都是十分重要。
 
注释:
①此前,2004年2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9个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中使用的“真实性”提法。
②原文为“‘本真性’(authenticity)一词……更适合于表达儒家学者为己的原意。”资料来源:杜维明,1991年:《儒家思想新论——创造性转换的自我》,曹幼华、单丁译,江苏人民出版社。转引自:唐文明.本真性与原始儒家“为已之学”.哲学研究,2002(5):64-70。
③原文为“hand them on in the full richness of their authenticity”,但在《威尼斯宪章》的中译本(国家文物局法制处,1993)中,“authenticity”被译为“真实地”,没有作为一个述语出现。
④《巴拉宪章》共有1979、1981、1988、1999等4个版本。其中前3个版本对《奈良文献》产生过影响,但目前有效的版是1999年版本。
⑤早在2001年11月,广州广之旅旅行社就推出了“真山真水真情趣—华南新城一日游”的旅游产品(http://www. Ycwb. Com/gb/content/2001-11/22/content_280073.htm),近几年“真山真水”的说法在业界已经非常流行。
⑥指不可移动遗产中可移动组分,即其中的可移动文物,也包括非物质艺术的器具。
⑦这一组分是针对“活态遗产”,如历史名城、历史村镇、生态博物馆等有原住民的文化遗产地和自然遗产地,也包括非物质艺术的艺术传人、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等。
 
参考文献:
[1]Baudrillard,J.Simulations[M].New York:Semiotext(e),1983.
[2]Berger,P.L.Sincerity and Authenticity in Modern Society[M].Public Interest, 1973(31):81-90.
[3]Boorstin,D.J.The Image:A Guide to Pseudo-Events in America[M].New York: Atheneum,1964.
[4]Bruner,E.M.Tourism,Creativity,and Authenticity[J].Studies in Symbolic Interaction,1989(10):109-14.
[5]Carol J.Steiner and Yvette Reisinger.Understanding Existential Authenticit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6,33(2):299-318.
[6]Cohen,E.Contemporary Tourism-Trends and Challenges:Sustainable Authenticity or Contrived Post-modernity[A].In Change in Tourism:People,Places,Processes[C].R.Butler and D.Pearce,eds.,London:Routledge,1995:16,21,17.
[7]Cohen,E.Authenticity and Commoditization in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8,15(3):371-386.
[8]Culler,J.Semiotics of Tourism[J].American Journal of Semiotics,1981(1):127-140.
[9]David Lowenthal,Authenticity:Rock of Faith or Quicks and Quagmire.The 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 http://www. getty. edu.转引自:阮仪三、林林.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4(2):1-5.
[10]Eco,U.Travels in Hyperreality[M].London:Picador,1986.
[11]Golomb,J.In Search of Authenticity[M].London:Routledge,1995.
[12]Lowenthal D.Changing Criteria of Authenticity,paper presented at Nara Conference on Aunthenticity in Relation to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Nara, Japan.November,1994:1-6.转引自:徐嵩龄.第三国策:论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科学出版社,2005:105.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黄莺]泰国民族宗教概况
下一条: ·[华林]傣文历史谱牒档案研究
   相关链接
·[姚慧]黄河流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谢虎]神话遗产旅游的文化内涵与叙事策略
·[肖波 宁蓝玉]从传说意象到旅游地标:文化记忆视角下鹊桥的创新转化·[王怡玲]阿诗玛传说的景观叙事呈现与旅游促进研究
·[王心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在地实践:以浙江省“3+N 保护行动(2018-2024)”为主线·[王翘楚]“网红旅游城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品牌互构实践探究
·[陆慧玲]非物质文化遗产叙事的时间重心:朝向当下与未来的遗产保护理念·[刘玉颖 [俄]Курьянова Т.С.]全球化与本土化对话中俄罗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政策体系建设
·[刘蓓]圣与俗:旅游语境下西王母神话神圣性的多维建构·[林德山]媒介、景观与体验:乡村旅游短视频传播的再审视
·[霍志刚]遗产旅游语境中的神话主义与文化认同建构·[杜韵红]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生态博物馆研究综述:理论演进、实践反思与未来路径
·[程瑶]“活鱼要在水中看”:非遗保护政策研究的立场、理念和循证路径·[朝戈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进入非遗堂奥的好用指南
· 权威访谈丨中国年味世界共享——文化和旅游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谈“春节”申遗成功·[王晨阳]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
·[安德明]创建“文化交会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全国先进!中国民俗学会香文化专业委员会荣誉主任孙亮荣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潘鲁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实践——写在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周年之际·[马盛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