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胡小明]体育人类学进展
  作者:胡小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9-02 | 点击数:14729
 
一旦理论成熟,研究者可以利用整体文化研究的方法来检验该理论的适缨性。整体文化研究就是一种对所有已知文化的统计调查或者抽样。研究者首先选择一种典型的文化样品,然后运用各种统计试验,来确定某种理论是否有许多实际事例为支撑。应用整体观探讨体育时,我们要探讨体育竞技与其他社会文化要素之间的关系。例如,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体育的形式、内容、体制都具有当时的时代特征,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出现,由于体育所在的社会文化环境发生了变化,构成这种社会文化环境的要素发生了变化,我国体育的形式、内容、体制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变化。
3.4.2 文化相对论 文化相对论是整体观点的一个方面,不提倡民族中心主义,因为它有碍客观分析和正确认识。另一方面,文化相对论有助于认识陌生的文化,它要求人类学家用解决问题的方法来看待其他社会的习俗,这些问题在所有的社会里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特别在对待弱势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时尤为突出。
文化相对论对于评判不同民族的竞技项目时很有价值。例如,现代奥林匹克竞技项目几乎都是西方的,如何挖掘东方特别是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的潜在价值,需要客观地评价东西方文化。
人类学强调实证,注重田野工作、参与观察、跨文化比较,主张从实践中总结、归纳出一般性规律,这些方法已逐渐地为其他学科所认识、接受和运用。人类学能使人们了解人类过去所取得的成就,从而能使人们充满信心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4 体育人类学的学术进展
 
4.1 体育人类学的学科位置及理论模型 人类学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问题,包含人类的由来、人类的地位和特征、人类的系统和地理分布、人种的进化、各种族性质的异同及其原因、人类的文化等。这样,人类学所研究的范围和内容,便在较大程度上和一些重大问题上与人文科学所研究的问题相似或相同。有人将人类学列为人文科学的分支。人类学走进体育,使体育理论又向学术殿堂迈进了一步。
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在一级学科体育学下设体育人文社会学,标志着体育学的进步。以前的体育理论偏重社会学而缺乏人文学,缺乏个体的创造、文化的积淀和深层思维。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建立,为体育人类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但是,体育人类学的学科位置仍然需要进一步探讨。
人类学是从人和人种形态学、生理学过渡到历史的桥梁,具有成熟的优势;然而,体育人类学毕竟是一门形成中的新学科,这决定了它具有不成熟的性质。从学科的生长期看,体育人类学尚处于童年,较多地需要母学科的理论支撑。
体育人类学不仅要认识史前、古代、现代社会的体育,同时要理解其产生的社会、文化原动力,这样才能将理论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体育人类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应用性研究:文化变迁与体育的关系,妇女在体育中的角色,人种与少数民族以及体育的关系,体育在教育中的角色,体育与暴力之间的关系,体育在国际关系中的角色等。
美国学者在创建体育人类学时,全面引进了人类学的理论模型。人类学的理论模型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解释(explanatory)模型和说明(interpretive)模型。解释模型是一种提出因果关系的明确的“科学”模型;而说明模型为观察者理解事件或行为提供了不同的视点。[13]
4.1.1 解释模型 包括进化论(evolutionism)、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结构-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文化唯物主义(cultural-materialism)、冲突理论(conflict theory)等。
4.1.2 说明模型 说明模型不像解释理论模型那样要分离出因果关系或做出解释,而只是提供一个理解问题的视点。它包括象征人类学(symbolic anthropology)、文化相对论(culturalrelativism)、整体观(holism)、种族科学(ethnoscience)、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ism)等。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杨春宇]在全球化背景下重新定位中国人类学
下一条: ·[包和平 包爱梅]中国少数民族文献目录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
·[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邓清源]元基因与地域性
·[邹东子]在“人类世”中寻找菌子的智慧:云南菌子文化的三重隐喻·[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
·[朱婉尚婕 胡燕]吉祥文化视域下男欢女喜的变迁与重构·[朱凯雯]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中国俗文化教学研究
·[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周霖]审美与具身性体验:德昂族水鼓舞传承发展的身体实践研究
·[郑天琦]“屯留大叶茶道”习俗及其价值初探·[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
·[赵欣璇]以“写”代“说”:陆稼书传说的生成机制·[张雨]明代小说中的猿猴故事及其文化内涵
·[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张梦雅]“绣”的能动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