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胡小明]体育人类学进展
  作者:胡小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9-02 | 点击数:13212
 
2.1 体育原理 建构认识体育的新视角 什么是体育?这是人们不断加深认识的老问题。从人类学的角度认识体育,从更长的时间段考察人类体质的进化和遗传变异,有连续性和纵深感。如对过去体育教科书上深信不疑的“劳动起源说”,人类学至少可以指出其模糊不清之处。
多年来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常常把理论研究视为对现行方针政策的诠释,使得研究具有短期功利色彩,忽视了基础理论研究。人类学作为研究人类的综合性学科,研究范围涉及到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与现存灵长类的比较、人体发育的时代变化规律、社会文化的影响、人种差异、及生态学和生物机体的关系等,有助于对体育原理的深层次文化研究。人类学的显著特点是:研究范围较广泛,它直接明确地涉及到世界各地不同区域、不同时期(从几百万年前直到未来)的人们而不仅仅局限于周围有限区域或某个历史时期内的人们。与其他学科相比,人类学具有的综合性与视野开阔的特点,可以更宏观地把握体育事业的发展脉络,纠正以往的理论误区。
因此,人类学对体育具有宏观的意义,是“封闭体育”向“开放体育”、现代体育向未来体育过渡的文化理论支柱。对于体育的研究者来说,人类学家的那种将古往今来人类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现象尽收眼底并作通盘考虑的恢弘气度,不失为积极效法的榜样。
2.2 民族体育 传承人类文化遗产 民族体育是体育人类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民族传统体育是剖析体育起源和发展各阶段诸形态的活化石,是挖掘和创造新的体育项目和形式的源泉,是一笔特殊的无形文化遗产。
从历史角度看,一百多年前的体育和竞技几乎都是各民族的体育竞技,因此各国的体育史看起来像一部部民族体育史;现代体育风靡全球,民族体育的概念就通常用来称呼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或与现代正规竞技相对的民间传统体育。无论哪一种意义上的民族体育,都是体育人类学的研究对象。
人类学的深度研究法可以探索人类认识体育的心路历程。法国人类家列维——斯特劳斯曾经精辟地指出:人类学、历史学的主要差别在于它们选择了可以相互补充的透视法。[10]因此,体育人类学在研究处于原始混沌状态的民族体育,有自己独特的角度,可以获得有价值的成果。
文化人类学研究人类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的规律。研究的内容包罗万象,从中可以剥离出体育的源生状态。不研究文化人类学,很难弄清什么是体育文化,也弄不明白现代奥林匹克是怎样从民族体育中衍生而来。体育人类学作为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基础学科,可以对民族体育进行科学的挖掘、整理和改良,在人类传统文化的宝库中筛选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部分,可以为飞速发展的体育文化积累大量砖瓦。
2.3 竞技文化 摆脱单纯追求人体极限的误区 高水平的竞技运动,是体育文化的王冠上的明珠。人类学全方位分析竞技的价值,对竞技运动发展的整体观照,以至竞技人类学很可能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
体育人类学指出:两足行走是体育诞生的生物学基础,竞技是人类特殊生存状态的积极显现。把这种不同于其他动物的身体运动形态发挥到极端的竞技,是人类的创造,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从人类学的角度看,在花样翻新不断涌现竞技项目中各国健儿各领风骚,体现出异质文化的缤纷多采,这种文化的多样性正是种族的细微差异性在体育中的反映。人类学研究竞技运动中的人种差异,但强调种族平等。竞技场上的成绩高低,不应该用来概括种族的优劣。
人类学特别关注现代竞技运动发展中的种种令人忧虑的问题。像生态学者重视环保一样,体育人类学特别关注为追求超越人体极限而带来的滥用药物等弊端,同时也研究竞技与性别、暴力、赌博、宗教等关系到人类健康发展的问题。
2.4 未来标示 把握体育的发展轨迹 人类的发展,为体育的未来制订了坐标。传统的体育研究,主要借用教育学的方法,因此很容易把目光约束在学校体育上。而从人类学的角度,更便于人类进步的大角度把握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不仅可结合营养卫生等健康教育来提高体育教学水平,还有利于把体育提高到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层次。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杨春宇]在全球化背景下重新定位中国人类学
下一条: ·[包和平 包爱梅]中国少数民族文献目录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相关链接
·《文化遗产》:2024年第2期目录·[康丽]从女性赋权到性别协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展史上的性别平等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陈泳超]一则民间传说的生命旅程和文化基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
·龙年说龙“中国龙的文化阐释”·《文化遗产》:2024年第1期目录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文化遗产》:2023年第6期目录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蔡奇出席并讲话·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