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中华“春节符号”全球征集活动巡礼:笔谈
  作者:萧放 陶立璠 许嘉璐 李汉秋 张庆善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8-31 | 点击数:9026
 

张庆善:春节符号的征集是件有意义的事情

  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应该说是一件对传播中华文化有重大意义的事情,因为你们抓住了一个很好的题目,就是中国的春节,而且抓住了一个很好的形式,就是全世界征集春节符号,我感到这个创意出得太好了。为什么呢,因为中国的春节,不仅仅对于中国人来讲,而且对全世界来讲,都是一个有影响的大节日。从我们个人来讲,一年到头,最期盼的日子就是过年;从世界方面来讲,我们中国的春节也极具特殊性。在全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只有我们中国的春节和宗教没有关系,而形成了一个数十个民族、十几亿人共同过的一个节日,这有它的特殊性,这和中国的文化有关系。

  我们中国是一个以农业立足的国家,我们的春节就是年,和农业以及农业的收成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中国的春节又和祖先联系在一起,我们中国人最敬重的不是神仙,而是祖先。所以过年的时候,有几个真正带有符号的东西是什么呢?第一是辞旧迎新,新的一年到了,辞旧迎新。第二,祭祖。第三,就是福。所以把这几个联系起来,就是中国春节的一个基本的特色。辞旧迎新是从季节而来的,是从过年的根儿上来的,那么到今天为止,虽然我们离最初的那种祖先过年的想法已经很远了,但是这个东西没有变,每年过年,都叫辞旧迎新。再一个就是祭祖,我们小时候,大年三十晚上就开始祭祖,请神送神都和祖先有关系,是表示对祖先的敬重。再一个就是福,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这个福字,表现中国人的一种愿望,要幸福。中国人过年的时候最讲究吉祥吉利,不能打架,不能说不吉利的话,所以说中国的春节包含了非常丰富的中华文化,而且和中华民族的情感、性格联系得非常紧密。

  对中国人来讲最重要的是过年回家看看,因为过年寄托了中国人的很多东西,首先是亲情。中国人过年,亿万人大迁徙,这是世界上其它国家都没有的东西,这表现了亲情的力量,不管离家多远,不管多忙,三十晚上都要赶回家过年。有父母,有爷爷奶奶,我要向老人表示敬奉。第二,春节对中国人来讲又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对民族的认同。全世界任何地方,一到唐人街,就想起我是中国人。但是春节表现出来的更浓烈,一到过年的时候,中国人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民族情感,就是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所以那些年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候,我们一些专家特别感受到,节日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对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凝聚,都起着巨大的作用,全部的节日中,春节起着核心作用。因此你们说春节是中国的第一大节日是没有错的,你们搞这个春节符号的征集活动确实意义重大。

  现在时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我们还在过春节,但是不可否认,我们过春节的形式内容都在发生不断的变化,尽管我们还在过年,但是我们现在过的年和我们小时候,也和我们的祖先有很大的区别。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发生变化了,所以我们的很多习俗也受到了影响,春节受到的影响可能最大。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搞这样一个春节符号的活动,我觉得太有意义了。我甚至是讲,一定要把这个活动搞好,要把这个过程看的和结果一样重要。为什么我说要把过程看得和结果一样重要,因为这个过程当中,就是我们宣传中华文化、保护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过程。结果当然是我们所期待的,但是这个过程更有意义。在事情的过程当中,人们会有更多的积极性,会有更多的期待,而在这些期待当中,就把我们中华文化的很多内容传播和弘扬出去了。

  因此我说,春节符号这个创意真是想得太好了。另外这次活动还有一个大特点,全世界征集,这也是我事先没有想到的。我想这个主意出得好啊,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现在时代发生变化了,现在是全球化时代,世界联系得更紧密,信息的联系便于文化的联系。凡是有华人的地方都要过年,而且随着我们中国的不断发展强大,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也不断扩大。我想有一天,我们的春节会像圣诞节一样,在全世界留下一个很深刻的印象。虽然我们的春节被中国老百姓所喜爱,但是在世界范围内还达不到圣诞节的影响程度。我们不是说要传输文化,而是要弘扬我们中华文化,使世界各国各族人民通过对我们春节的了解,加深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加深对中国人的了解,这样才能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全世界征集春节符号,不仅仅影响华人,而且使更多的外国人加深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这件事情真的是很了不起。

  我也在琢磨,我说什么是春节符号,我觉得点子是个好点子,主意是个好主意,同时我们又给自己出了个难题,真正搞一个集中的凝聚的符号,太难了。春节内容太丰富了,习俗太多了,我们怎么找到这样一个符号,能够代表中国的春节,它必须要有几个基本特征,第一,必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二,必须是过年的;第三,必须和中国老百姓的许多重要民俗活动联系在一起的,能够得到大家认可的;第四,你既然在全世界征集,就要受到全世界的认可。这就需要在艺术的设计上、传播的形式上,包括一些设计的理念上,都要有一些创新的东西。

  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其中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习俗。习俗没有了,你这个文化就没有了。围绕春节有很多很多习俗,这些习俗没有了,和这些习俗紧密相关的许多事情就没有了,相关的一些民族的文化东西也就没有了。我们要通过这样一些活动,把相关的一些习俗激活,这些激活的习俗也要和当今的生活相关,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新的时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得我们今天生活的人和历史和传统结合得更紧密,使我们更认知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所以我非常支持你们做这个春节符号征集活动,希望你们能搞得更好。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过春节时不光汉族过,很多少数民族也过。受其影响,越南、韩国、日本等也在过,但是过得形式有很大的差异。虽然他们表现的形式不同,但是他们本质上的东西却是相似的。

  我们将来搞春节符号的时候,不必给它赋予一些新的理论性的东西,给它赋予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吉祥、幸福、对祖先的敬仰、对后代的期望、对生活的向往,这些就够了。

  如果找两个字来体现春节符号的话,第一个是年,第二个是福。在中国节日中,春节是内涵最丰富的,这其中包含了好几个节,不过正月十五都叫年。腊月的节,腊八、小年、除夕,年是从除夕开始叫年,第二个是正月里,主要是初一到初七,再一个就是闹元宵,有人说正月十五元宵节就是中国的狂欢节,为什么元宵节要大家热闹一场呢,就是要给年画一个圆满的句号。

  中国春节在中华文化中占有相当的分量,而且这个影响极为广泛,没有一个节日能和中国春节的魅力和影响相比。一直到今天为止,再过一千年,中国人也不会丢掉春节,因为他和中国的亲情、情感联系太紧密了。

  我对咱们提出的中华文化“走出去”,有着不同看法。它不是一个“走出去”的问题,文化本身的特性决定它是个交流交融的问题,“走出去”好像是把我们的文化灌输给别人一样。我认为文化是相互交融的东西,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你影响我,我影响你,有一个互相了解,认识、尊重、认可的问题,不是说我要“走出去”,要强加给你,他是个自然而然的形成过程。

  对于中国传统节日,我们可以研究一下西方圣诞节的做法。首先从年轻人开始,用中国的习俗吸引他,抓住其中最核心的内容,“爱”、“和”,这样的东西对他起作用,他就会产生感情,而不光是口头上的宣传。可以发挥每个地方唐人街、唐人区和唐人社团的作用。通过他们的作用,我们配合他们搞一些活动,可能比我们自己搞一些宣传活动要更好。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08月30日 第07版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中国神话学的文化意义
下一条: ·萧放:海外华人需要高显示度的春节符号
   相关链接
·[杨秀]一个京西门头沟人的春节过法儿·[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
·[祝鹏程]传统的圈层化建构与符号化挪用:对当代北京小剧场相声的考察及反思·[郑天琦]“屯留大叶茶道”习俗及其价值初探
·[吴灿 柏仙爱]叙事、情感与认同:图像符号的文化构筑与共同体隐喻·[刘岚]湛江市太平镇东岸村春节年例习俗调查报告
·[赖婷]论泉州开元寺西塔猴行者文化符号及地方衍化·[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贺少雅]公共文化服务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三种面向·[陈在扬]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春节习俗调查
·[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
·[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
·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吴晓梅]符号与传统:南北盘江流域布依服饰国家叙事研究
·[吴秋林]藏佛刻:符号化生存的智慧和精神·[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