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记忆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历史记忆

[杨同卫]城镇化中乡村记忆的保护与保存
  作者:杨同卫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8-29 | 点击数:10565
 

  (五)发展乡村特色旅游,打造乡村历史文化名片

  乡村旅游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在许多国家,乡村旅游被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手段。可以通过历史人文资源的开发利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好文章,为乡村文明的保护与发展开辟新途径。

  (六)挖掘乡村文化的产业价值,培育和发展乡村文化产业

  党的十八人报告指出:‘捉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农村可依托其丰富的自然资源、悠久的手土艺技术传统和廉价的生产要素,有选择地发展土艺关术、文化用品、艺术表演、文化旅游等文化产业集群。

  通过乡村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提高乡村文化自信,增强乡民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实现乡村文化的价值放人与传承。

  (七)对乡村标志建筑、植被等文化景观进行特殊保护

  祠堂、高塔、牌坊、占桥、风水树、水糖、流水等都是构成地方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村落民居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民俗等人文信息,是乡村记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隅。

  随着城市的迅速现代化和急速扩张,村落的搬迁和消失彻底消火了这些原生的人文景观。有的地方没有对文化遗产资源进行调查就开展了人规模的村容整治,破坏了占村落的传统格局;没有从保持乡村历史风貌出发去规划建设,破坏了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格局和历史脉络。原先江浙一带的水乡占镇多达200个以上,但是经过这些年来的破坏和不合理的建设,现在完整保护下来的只剩下6个。

  有学一者提出民居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措施:对新建建筑的选址遵循原有村寨的布局规律;村落改造应沿袭原有的人文社会关系,充分考虑人们在地方社区内的各种空间联系。本文建议针对不同乡村文化景观,分别实施保留、保护、改善、维护、更新、风貌整治、基础设施改造等措施,对乡村标志建筑、文物、植被进行特殊保护,在建设新村庄的同时,合理保留传统村落;建议在国家《文物保护法》实施的同时,及时研究制定国家或地方《乡土文化保护法》,作为规范此类行为的法律依据,留住弥足珍贵的乡村记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凤凰网-《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08月29日 08:18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王晓葵]“记忆”研究的可能性
下一条: ·[郭于华]女性如何记忆和思考遭遇的苦难
   相关链接
·[王晨阳]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赵欣璇]以“写”代“说”:陆稼书传说的生成机制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岳瑾]黄河流域关中民间泥塑的文化记忆与传承研究
·[严曼华]边远人群的记忆书写:论通行叙事的在地转化策略与动力机制·[王静]职业重塑与身份置换:乡村分娩医疗技术与身体权力转向
·[万水清 胡燕]基于中国式现代化乡村茶馆发展路径选择·[孙敏]传统重塑:官民互渗与国家在场
·[孟令玉]乡土变迁下的家族发展·[马骁]从乡村到城镇:民间信仰的时空转变
·[娄健]“跨越时空的萤烛末光”·[刘垚瑶]器乐与戏乐的交融:国家级非遗晋北鼓吹与晋北代表性戏曲的融合、传承与发展
·[林玲]炎帝神话的族源记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黄秀双]宗族记忆的重构
·[洪陈方洁]头家理事会与宗族社会治理机制的当代自洽·[邓婧怡]“非遗”视域下鄂尔多斯传统舞蹈的历史记忆与身体实践
·[程锐]长征记忆的节日建构·[陈冠豪]当代显性鬼传说“影子记忆”的“箭垛”组合现象
·[蔡威]藏族碉楼营造技艺与文化记忆的传承发展研究·[白笑天]民族记忆:先秦巫文化与民族思想文化交融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