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汪高鑫]白寿彝民族史学理论述略
  作者:汪高鑫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8-15 | 点击数:8660
 
同时,看民族关系还必须要看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或者说要看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前途,而不能局限于某一个或几个具体的阶段,换言之,就是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白先生认为,从几千年民族关系发展史来看,“国内各民族是越来关系越密切,越来对于创造中国前进历史上越提供出来共同的力量”。特别是近代,“在反对殖民主义、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斗争中,各民族关系同过去不一样了”[10](P364)。这种不一样的具体表现,一是各民族联合起来,共同进行反清反封建压迫的斗争。二是过去少数民族往往被认为是威胁中原政权的力量,近代却成为捍卫祖国边疆的重要力量。由此体现在近代史家的民族史撰述上,不但在史书编纂上出现了近代形式的中国民族史论著,而且在史学思想上充分认识了民族问题在中国史上的重要地位,民族思想也呈多样化趋势,甚至还出现了民族平等的新思想[2](P26-30)。由历史看未来,白先生满怀信心地说:“将来我们民族关系的前途,会愈来愈好,越来越对祖国的前进贡献力量的。这是断然无疑的。”[8](P221-222)并且明确认为,这种民族关系越来越友好的发展趋势或民族前途,是民族关系的又一主流:“几千年的民族历史的发展愈来愈密切,这是历史上的主流。”[11](P232)“民族间的关系是越来越团结,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上,在新中国的建设上,越来越需要互相依存、互相支持,这是民族关系史上的主流,这是民族关系的历史前途。”[9](P212)
其次是如何看待历史上民族之间的差异与共同、矛盾与团结问题。重视民族团结的历史前途教育,不但要对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和趋势有着正确的认识,同时还必须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民族之间的差异与共同、矛盾与团结问题。白寿彝先生指出:“没有差别,不能形成为不同的民族。没有共同的地方,我们几十个民族不能建立这么伟大的祖国。”[12](P245)在白先生看来,民族间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没有必要否定,也不必害怕去讲。我们之所以要讲加强团结,这就说明进行团结的各方面本来就不是一种东西,是有差别的,如果是一种东西,没有差别,就不能叫团结。同时,承认差别,其实也就是尊重各民族的特点,从而在尊重的基础上相互吸取各民族的长处,相互进行合作,结成为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各民族间当然是存在着差别的,换言之,各民族都有不同于别的民族的特点,这是历史的事实。而正是由于这种民族特点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结成了互相合作和互相依存的关系,如内地民族将盐、茶、铁输往西部和北部民族地区,是对游牧民族地区的一种支援;同样,内地得到的皮毛、皮革及肉类,则又是来自于游牧民族的支援。诸如此类,这便是一种各民族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但是,我们又不能只讲差别,不讲共同,这既是一种片面的观点,也不符合民族关系的客观事实。而且正是由于各民族间有着共同的地方,才使民族间的团结成为可能。这种共同是什么?那就是各民族都认为自己是华夏的后裔,并且都在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我们说各少数民族都有强烈的自己民族的民族意识,他们都不愿意被人说成是别的民族。但是,他们自古以来又都是以中国人自居的,并且都将中原地区作为自己向往的地方。如汉代的匈奴就认为他们是夏后氏的后裔;南北朝时少数民族建立的北朝政权就以中原正统自居,而称南朝为“岛夷”;古代汉族历史学家以及封建帝王一般也都是承认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统治的。很显然,中国境内各民族从血缘关系、文化意识到政治观念,都存在着共同的地方,而这正是各民族实现团结的基础所在。
当然,民族间的差别,也必然由此出现民族矛盾。因此,对于民族矛盾与民族团结的关系问题,也存在着一个认识问题。一是既要讲民族团结,也要讲民族矛盾。就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而言,民族之间的矛盾是经常发生的,这是历史事实。因此,否认矛盾或者回避矛盾,都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要用辩证和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历史上民族间的矛盾问题。白寿彝先生说:“矛盾有两个发展可能,一个可能是矛盾激化,闹矛盾、不团结,甚而可能发生战争;第二个可能是相辅相成,这有什么不好!农业地区同牧业地区各方面不同,但两个地区可以相辅相成、互相帮助,可以把生产搞得更好。”[10](P364)这两种发展可能,其实是反映了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对于前者,我们要以史为鉴,努力消除民族间的矛盾;对于后者,我们要发扬这种民族关系的友好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二是要从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来看待民族矛盾问题。白寿彝先生主张要用整体的、全局的观点来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而不能割断一片,就一片去说,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看出民族关系发展的趋势,才能认清民族矛盾与民族团结的关系。他说:“我们回想,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关系是什么情况?汉唐时期是什么样子?汉唐之间南北朝时期是什么关系?宋元明清时又是什么关系?”他认为民族关系正是经过这一次次民族间的大的冲突,从而不断地向团结迈进。在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一步比一步团结”[10](P364)。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岱峻]马学良──深山寻宝人
下一条: ·张振犁:中原神话研究的拓荒人
   相关链接
·[张勋]白俄罗斯人的传奇散文:特征、与民族性格的联系·[李丙传 梁家胜]非遗视域下中国农民画文化实践的多民族性出口
·[雷紫雯 章梅芳]民间化·民族性·时代感:近代以来景泰蓝的现代转化研究·[关旭耀]从故事到动漫影视
·[岳永逸]风俗与民俗: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史学根性和民族性·[刘晓春]当代民族景观的“视觉性”生产
·[王丽清]白族两老友型故事研究·[谢开来]论现代民间文艺学体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华清]民间叙事与日本武士道的国民化·[邱运华]民间文学的时代意义
·[乌丙安]《民俗学导论》维吾尔文版本序·[王逍]畲族民族性格刍议
·[马翀炜 晏雄]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产业·[乌兰]民族宗教学视阈下的蒙古族“腾格里”信仰
·[隋丽]浅议生态审美民族性的内涵与表征·[吴凤霞]民族·民族史·民族史学
·[王东平]白寿彝先生民族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陈怀宇]赫尔德与周作人——民俗学与民族性
·[简涛]中国人的民族性与孔子的典范人格 ·中国现有近万个节庆活动 成民族性格的活化载体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