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崔华林]这是一幅民俗学术风景画 以“回忆”为主线拼缀而成
  作者:崔华林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8-15 | 点击数:3698
 


  鲍辛格是一个诚实有趣的老头。他在对话篇结束之后的“回忆”后记里,借文章提醒读者,
在他的回忆叙述里,不经意之中总会露出为自己辩护、将自己美化的痕迹。
毕竟这不是一部“客观的”学术史,是一幅以“回忆”为主线拼缀而成的学术风景画。


 

  在德国,有一个小游戏很受欢迎。游戏是这样的:一个孩子选定一件大家都能看到的物品记在心里,之后他(她)先对大家说这样的一句套语:“有一件东西,我看到了你却看不到……”接下来他(她)就逐一描述这件物品的形状、颜色、特征等,游戏的参加者就根据这些信息来确定所指的是哪件物品,直到有人猜中。

  听起来很简单?但就是在这个简单的游戏中,孩子们总会发现一些习以为常但平时并没引起他们注意的内容,在惯常中得到惊喜——这也是德国著名的民俗学家和日耳曼语言文学研究家,赫尔曼·鲍辛格(Hermann Bausinger,1926—)长期关注日常生活研究的原因之一。而鲍辛格个人在战俘营的经历让他明白,在困境下,人们更愿意讲述的不是传说中的拯救英雄,而是那些片段的、日常的、个人化的经验。

  基于这样的发现,鲍辛格后来致力于德国民俗学(经验人类学)研究,并最终成为该研究的领军人物、德国民俗学“图宾根学派”的旗手和掌门人。他所擅长的日常生活研究,与“年鉴学派”、“新史学”鼎足而三的学术思潮,从细微之处挖掘生活的秩序,启蒙循环往复却又多彩多姿的日常生活,形成人们对日常生活的自觉。

  近日出版的《日常生活的启蒙者》一书,堪称鲍辛格半个世纪学术人生的写照,也是当下在民俗学界活跃的中坚学者对半个世纪学术史的反思性回顾和关照。在形式上,本书避开了长篇大论,使用谈话体——所以不用担心这本书太难读。

  在结构上,该书共有七场对话。各自围绕着一个关键词来进行,它们分别是“路径”、“传统”、“不引人注意之事”、“转折”、“乡土”、“跨境”和“定位”,每个主题各自成为独立篇章。

  鲍辛格是一个诚实有趣的老头。他在对话篇结束之后的“回忆”后记里,借文章提醒读者,在他的回忆叙述里,不经意之中总会露出为自己辩护、将自己美化的痕迹。毕竟这不是一部“客观的”学术史,是一幅以“回忆”为主线拼缀而成的学术风景画。

  还有一点要强调,编者编辑该书的落脚点,并非引进某种理论用来解释中国的或者普遍性的民俗现象。而是想要看到,德语国家民俗学者面对社会转型的介入方式和思考方式——这也许能为国内的民俗学者带来一些思考。

  

  文章来源:凤凰网-深圳晚报 2014年06月29日 09:35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陈斐]读赵子贤先生《西和乞巧歌》
下一条: ·[朱向前]我在哪里走近了“客家”?
   相关链接
·[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
·[陈思涵]“工夫”的双重指向:茶事与人情·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陶子煜]当局者观
·[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刘璐瑶]风险社会语境下当代日常生活仪式的变与不变
·[陈昕]启蒙理性与浪漫精神·[安可然]日常生活视角下的手艺传承
·[徐赣丽]如何回到生活:手工艺产业化之路·[李小玲]知识分子的自我启蒙与民间文学的学科发展
·李向振:《活法儿:京北城郊村的生计策略与日常生活》·[沈燕]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
·[沈燕]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户晓辉]民俗学如何成为一门现代学科
·[李牧]民俗与日常生活的救赎·[周星]关注世事变迁、追问“生活革命”的民俗学
·[韩若冰 黄潇婷]“日常生活”视角下黄河文化与文旅融合创新发展·[孟令法]越界—虚构化行为:仪式生活与图像叙事的非常态表达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