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杨克栋]试论西和乞巧节的地域特征
  作者:杨克栋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8-15 | 点击数:10874
 

  五、载歌载舞,“唱巧”贯穿节日始终

  祭祀仪式大多在乞巧节的固定时段进行,但是,“唱巧”却贯穿节日始终。所谓“唱巧”,就是姑娘们齐集坐巧处,每天从白天至深夜,按—定的程式和曲调,用不同的歌词和形体动作,在巧娘娘像前尽情的载歌载舞。以此表达夙愿、抒发情感、展示才艺。

  唱巧的曲调有三种,为两句调、三句调和数板调。两句调和三句调,不管歌词多长,都以两句或三句分为—节。每节唱罢,都接唱节奏感较強的副歌,其“旋律流畅明快、抒情优美、易唱易记。”数板调就是按节拍把歌词说唱出来,“具有欢快、热烈、诙谐、风趣的风格”(4)。

  唱巧歌词数量很多,按其内容可分为祈神祭祀类、生活劳动类、历史时政类。按其来源可分为传统类和新编类。

  祈神祭祀类。就是乞巧节时,举行各种祭祀仪式时唱的歌词。如《迎巧歌》、《迎水歌》、《送巧歌》等。主要表达了姑娘们对所祭祀神灵的颂扬、乞求和虔诚。生活劳动类。就是反映日常生活和劳动情景的歌词。如《打秋千》、《绣一些花草给你看》、《二十四节气歌》等。主要表达了姑娘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劳动的热爱。历史时政类。就是记述历史故亊和当今重大亊件的歌词。如《古今歌》、《王祥卧冰》、《土改闹了身翻了》等。主要表达了姑娘们对历史人物的崇敬和对当今重大事件的褒贬。

  传统类。就是口口相传、家喻户晓、久唱不衰的歌词。如《转饭歌》、《正月里冻冰春分消》、《孟姜女》等。这类歌词大多语言朴实,有浓厚的乡士气息和民歌色彩。新编类。就是当代、当时新编现唱的歌词。如《洋烟(鸦片)歌》、《抓壮丁》、《人民公社解散了》等。这类歌词多是乞巧头儿请本村(镇)热心乞巧的文人所编写,语句押韵流畅,但多带有文人腔调。

  唱巧时,姑娘们还要根据不同的祭祀仪式所唱的歌曲,作出各种程式化的形体动作。其动作有四种,为牵手摆臂式、往来穿插式、原地跳跃式和扭摆行进式。

  牵手摆臂式。就是唱巧时,姑娘们相互牵手站成若干排,双足不动,而牵在一起的双臂隨歌声节拍前后摆动,強拍后摆,弱拍前摆。

  往来穿插式。就是相约唱巧的4位姑娘,相向站在神桌前的空地四角上。每唱到副歌时,两对角的姑娘随歌声摆臂行进、相互穿插、交换位置。再次唱到副歌时,另两对角的姑娘往来穿插。直至歌曲唱完为止。

  原地跳跃式。就是唱巧姑娘站在神桌前,隨歌声拍节两足原地跳跃,两臂大幅度摆动。先慢后快,先低后高,气氛紧张而热烈。

  扭摆行进式。就是在宽敞地帶行进唱巧时,姑娘们成排随歌声拍节、扭腰摆臂、踏十字步行进。

  乞巧节期间,举行什么祭祀仪式姑娘们就唱什么歌曲,并作相应的形体动作。在不举行仪式时,他们在神桌前,你相约四五人往来穿插唱一曲;他相约四五人原地跳跃唱一曲;有时集体牵手摆臂唱一曲。从乞巧节开始至结束,天天载歌载舞、唱巧不止。

  六、虔诚祭祀,以表心愿并谢护祐

  整个乞巧节中,面对巧娘娘像,姑娘们都抱着十分虔诚的心情,参与各项祭祀仪式。以此表达心愿并感谢护祐。尤其在祭巧仪式和供馔仪式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祭巧仪式。在乞巧节中,凡参加的姑娘都要进行两次个人祭巧。笫一次在7月1日上午进行,笫二次在7月6日或7日上午进行。姑娘各自准备香盘,笫—次香盘中放有各种祭品和供品,笫二次香盘中还要放巧芽。届时,一早起来着意打扮后,手捧香盘,由家中直往坐巧处,到恭放巧娘娘娘像的神桌前祭祀跪拜。如有心愿,会默默祷告,以求巧娘娘护祐。为表虔诚,在祭巧时,姑娘们会想方设法把最好吃、最好看的供品献给巧娘娘,并有相竟起早,争抢“头香”的习俗。此外,在坐巧处,由专人轮流负责,在每天的早上、中午、晚间三个时辰,都要给巧娘娘点蜡、炷香、焚表、跪拜祭祀。白天香烟袅袅;晚上明烛高照。7天8夜从不间断。

  供馔仪式,当地俗称“转饭”。就是举行隆重的仪式,把所有供品虔诚的一次敬献给巧娘娘。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新华网甘肃频道 2014年08月14日 15:06:46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侯博觉]梦回京华中元节
下一条: ·[刘晓峰]上巳节与日本的女儿节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毕雪飞]牛郎织女故事在日本中世的生成与叙事观的转变
·[刘婧]仪式感与在场:七夕作为传统节庆的现代化重构·[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加俊]老妪有所依:在七夕民俗传统中凝聚和维系群体认同·[程安霞]景观化:旅游场域中传统节庆空间生产的现代转向
·[陈长虹]七夕节、巧女神与九子母·[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郑雅婷]执子之手:从奶茶营销看新时代七夕情人节·[杨宇]隋唐及宋元:中古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柴书毓]节日中的仪式叙事与女性能动性实践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穆昭阳]从文本述说到述说文本:七夕文化传播的实践路径与演绎意义·[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文创融合,国民游戏推动苏绣文化再“出圈”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