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杨克栋]试论西和乞巧节的地域特征
  作者:杨克栋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8-15 | 点击数:10887
 

  乞巧节即将结朿举行“送巧”仪式时,姑娘们还念念不忘巧娘娘赐以聪明智慧、心灵手巧的诉求。在《送巧歌》中唱道:

  白手巾绣的一枝兰,

  再也见不上巧娘娘面。

  白手巾绣的竹叶梅,

  巧娘娘一年来一回。

  啥时能见巧娘娘面?

  除非明年再下凡。

  啥时教我做茶饭?

  除非明年再相见。

  啥时教我绣花衣?

  除非明年七月—。

  ……

  临到乞巧节的后期,姑娘们急切的想知道,经过数天各种祭祀仪式的虔诚乞求,是否得到了巧娘娘恩赐的“一双巧手”?因而要举行“卜巧”仪式。该县乞巧节的卜巧仪式,分个人“针线卜巧”和集体“照瓣卜巧”两类。

  个人针线卜巧。就是姑娘用经常使用,最能显示才艺的绣花针线卜问得巧情况。本类卜巧的方法有二:—是水面浮针法。想要卜巧的姑娘,先准备数十枚绣花针,在巧娘娘像前祈祷后,由女友陪同到院中盛水爆晒的碗前,将针依次横放碗中。针浮在水面便为得巧。浮的越多,时间越长,证明得巧程度越高,否则相反。二是燃香穿针法。想要卜巧的姑娘,先准备绣花针一枚,红丝线一根,在巧娘娘像前祈祷后,请女友燃香—根,到黑暗处,卜巧姑娘要借助女友吹亮香头的红光往针眼中穿丝线。若丝线顺利穿入针眼便为得巧,否则相反。针线卜巧仪式多为姑娘个人进行。

  照瓣卜巧。就是姑娘们用巧芽水中的投影卜问得巧情况。此类卜巧仪式,要集体在巧娘娘像前举行。届时,所有姑娘手端白釉碗,分站恭奉巧娘娘像的神桌两旁齐唱《照花瓣歌》:

  我给巧娘娘点黄蜡,

  巧娘娘你把善心发。

  巧娘娘给我赐花瓣,

  照着花瓣许心愿。

  巧了赐个绣花针,

  不巧了赐个钉匣钉。

  巧了赐根绣花线,

  不巧了赐个烂皮靽。

  ……

  乞巧组织者在巧娘娘像前跪拜祈祷后,并将水神那里迎来的水分别倒入姑娘碗中。有的继续唱《照花瓣歌》,有的开始了卜巧。

  要卜巧的姑娘,把巧芽掐成若干小段,分次放入盛水的白釉碗中,在灯光下观其碗底投影图案,分祈、解读隐寓之意。如投影图案为针线、尺剪时,则表示心灵、手巧;如为铁铲、棒槌时,则表示心笨、手拙;如为鸡心、如意时,则表示吉利、祥瑞;如为牛头、狗尾时,则表示晦气、灾祸等等。

  不管是针线卜巧或照瓣卜巧,一但姑娘卜到得“巧”和吉利、祥瑞时,滿面喜色,女友相拥祝贺,并到巧娘娘像前叩头谢恩。要是卜到没有得“巧”和晦气、灾祸时,大多神色沮丧,女友黙不作声或小声安慰。由此看出,该县乞巧节中,姑娘以得“巧”为主要诉求的地域特征。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新华网甘肃频道 2014年08月14日 15:06:46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侯博觉]梦回京华中元节
下一条: ·[刘晓峰]上巳节与日本的女儿节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毕雪飞]牛郎织女故事在日本中世的生成与叙事观的转变
·[刘婧]仪式感与在场:七夕作为传统节庆的现代化重构·[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加俊]老妪有所依:在七夕民俗传统中凝聚和维系群体认同·[程安霞]景观化:旅游场域中传统节庆空间生产的现代转向
·[陈长虹]七夕节、巧女神与九子母·[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郑雅婷]执子之手:从奶茶营销看新时代七夕情人节·[杨宇]隋唐及宋元:中古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柴书毓]节日中的仪式叙事与女性能动性实践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穆昭阳]从文本述说到述说文本:七夕文化传播的实践路径与演绎意义·[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文创融合,国民游戏推动苏绣文化再“出圈”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