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里七月一日前一天中午就点起万盏灯火,为鬼魂照明指路,在农历七月一日凌晨举行典礼。信众们抢着上香膜拜。凡供奉阴鬼之祠庙,在这一天凌晨,都会将放置骨骸的门打开,释放鬼魂到人世享受祭祀。鬼门开放后,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外准备“五味碗”(鱼、肉、鸡、鸭、菜)和糕、粿、水果等祭品并敬香、焚烧经衣、冥纸等,为孤魂野鬼接风洗尘,称为“拜门口”。路口、屋檐下也安置“普度公灯”为孤魂野鬼照明。通常用玻璃制成的四方型灯,可防风雨并可透光,灯上写着“庆赞中元”、“阴光普照”、“信士×××敬供”等字样。
祭祀在七月十五日中元节达到最高潮,人们在这一天举行各种各样的祭奠活动。道士们以诵经作法事和准备三牲五果普渡孤魂野鬼,举行普渡祭仪。许多街道两旁,隔几十步远就摆放着一个堆满供品的香案,香烟袅袅,案前有一个小火盆,人们将早已准备好的冥纸一叠叠续入火盆,有人在香案前双手合十祭拜祈福。过去家家户户杀猪宰羊,而今大量的牲礼已为鲜花素果所取代,只有在少数的村镇里,才能看到较完整的祭拜仪式。
普渡当天,点燃高高挂起的灯笼,以便指引到阳间的鬼魂前来聚集。若是通告水府幽魂(溺毙的鬼)来享用祭品,就得“放水灯”。台湾的水灯通常糊成小屋形状,钉放在香蕉叶茎上,里面插上一根蜡烛。放水灯的游行队伍以乐队为前导巡回市街一周,来到河岸,并备有三牲祭品,请僧道讼经致祭后,再将水灯放入水中。放水灯的活动,过去极为普遍,规模盛大,现在只有基隆、新竹新埔和桃园一带保有这个仪俗了。基隆市的中元祭,一连多天举行放彩灯、迎斗灯、灯车游行等活动,然后举行盛大的“放水灯”活动。数千人聚集在淡水河畔,将一盏盏造型别致的纸制彩灯放置在水面上,大大小小的彩灯与天上的繁星相辉映,载着人们的祝福顺流而去,夜色中的淡水河变得剔透而斑澜。
“普渡”分为公普和私普。“私普”是以街、庄等居住单位为主的普渡,从七月初一到三十,大家排好时间轮流普渡。举行普渡的当天下午,家家户户在门口摆上丰盛的菜饭以及其它的食物等。每盘菜上都要插上一枝香。“公普”又称为“庙普”,在七月十五举行,俗称“拜七月半”,以各村庄的寺庙为中心,由庙寺主事者来主持。“公普”时在庙中设祭坛,祭坛前神桌上摆满各种供品(用面粉捏制成的飞禽走兽、鱼介水族和历史人物等),祭坛旁供着纸糊的“大士爷”,他是阴间鬼王,由他将供品分配给大大小小的阴鬼,“大士爷”头顶上还供上观音菩萨负责监督。“大士爷”左右各有一个纸厝,左侧是供读书人的孤魂休息的“翰林所”,右侧是供其他孤魂休息的“同归所”。 普渡结束时,还要进行“火烧大士爷”仪式,请鬼王召集众鬼返回阴曹地府。
普渡的供品各种各样,只是不可用面线。金纸也有许多种:福金,银纸,四方金,寿金,还有经文纸,库钱等。上香后马上烧更衣,然后在祭品上继续接香,一般要点三柱香之后才烧金纸。
抢孤是中元普渡最后一项活动。七月三十日入夜,临近“关鬼门”时分,在普渡的广场上早已搭起高台——“孤棚”,上面放满各式各样的供品,抢孤队伍摩拳擦掌,蓄势待发。最知名的宜兰头城抢孤活动,延袭旧制,“孤棚”建为上下两层,下层是许多几层楼高的柱子——“孤柱”,用来支撑“孤棚”,上层则是十多座扎满祭品的“孤栈”,每个“孤栈”也有十多米高。祭品有食物和纯金牌,还有一面“顺风旗”。参加抢孤的人分成若干队,每队各有一根孤柱,主持人一声令下,各队人马争先恐后爬上各自的的孤柱,先攻上孤棚的人,先把祭品扔下去给人们抢拾,然后攀上孤栈顶,抢下“顺风旗”和金牌。据说抢得“顺风旗”可以得到神鬼庇护,出海捕鱼可以满载而归。抢孤的由来,传说是因为怕鬼魂在普渡期间群集后流连忘返,当鬼魂看到抢孤活动中抢夺祭品时比自己还要凶猛一群人,会被吓得逃回到阴间。
阴庙,大众爷和有应公
中元节祭祀在台湾特别隆重,是因为早期到台湾开垦的先民,死于海难、瘟疫、兵灾人祸的不计其数,无人收埋的尸骨遍地,使先民对鬼魂非常畏惧,恐怕无人祭祀的孤魂野鬼为厉招灾。因此,台湾先民对于中元“普渡”,比在原乡还更重视。
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又可分为有应公、大众爷、义民爷、老大公、万善爷、好兄弟等等。孤魂野鬼令大众不安,有所归之后才能不再危害人间,如《春秋传》所说:“鬼有所归,乃不为厉”。因此,人们将散落的尸骨集中一起,置于斗瓮中,建祠祭祀,使之有所归属,称为“万善同归”。这种供奉鬼魂的祠庙称为“阴庙”。阴庙通常在庙后设有纳骨塔、纳骨间,放置无主骨骸,平常重门深锁,只在农历七月才开启门扉。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台声杂志 2008年第八期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