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综述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综述

[杜亚雄]二十世纪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发展之回顾
  作者:杜亚雄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8-05 | 点击数:23052
 
在1986年举行的全国合唱作品评奖活动中,田丰的合唱组歌《云南风情》名列榜首,这是一部洋溢着浪漫气质和泥土芳香的作品,一幅反映少数民族民俗生活场面的画卷。作曲家以独特的合唱思维和新颖的表现手法,抒发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少数民族人民生活的赞美。
中国少数民族器乐艺术传统虽然悠久,但在长期以来得不到重视和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前,虽然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家创作了一些器乐曲,如维吾尔族民间音乐家塔什外依在本世纪初创作了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的热瓦甫独奏曲,拉祜族民间音乐家张老五创作了许多小三弦曲,但总的来说,少数民族器乐创作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民族管弦乐的发展,才呈现出新的气象。
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出现了数以百计的民族器乐新作,其中的少数民族器乐作品有藏族作曲家白登朗吉的笛子独奏《春到拉萨》(1960年)、维吾尔族作曲家乌斯满江的热瓦甫独奏《天山之春》(1965年)以及刘明源运用蒙古族音调写的中胡独奏《草原上》(1956年)、王惠然根据彝族民歌素材创作的琵琶曲《彝族舞曲》(1960年)、简广易、王志伟运用蒙古族音调写成的笛子独奏《牧民新歌》(1966年)等。
在从1966年到1976年的“文革”时期,在独奏曲领域开拓新的品种和写作协奏曲成为一种时尚,新出现的少数民族器乐曲有白诚仁根据苗族民歌改编的口笛独奏曲《苗岭的早晨》(1974年),徐超铭、陆在易的芦笙曲《吹起芦笙唱丰收》(1972年),刘德海、吴祖强、王燕樵的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1972年),刘希圣、李航涛的扬琴协奏曲《红河的春天》(1975年)和辛沪光的马头琴协奏曲《草原音诗》(1976年)等。在这些作品中影响比较大的是取材于蒙古族小英雄龙梅和玉荣为了保护羊群与风雪搏斗的动人事迹的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这首乐曲热情歌颂了祖国的新一代热爱集体,勇于斗争的高尚情操。全曲分五个部分,乐曲各部分主题取材于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的主题歌和蒙古族作曲家阿拉腾奥勒的歌曲《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富有蒙古民族特色。琵琶在独奏部分模仿蒙古民歌“长调”和“短调”的风格,乐队则不时模仿马头琴和四胡的演奏风格,从而使这部作品既充分发挥了琵琶的表现力,也巧妙地运用了西洋管弦乐队的表现手段,受到听众的欢迎。
70年代末到90年代,我国少数民族器乐创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少数民族器乐曲比以往任何时候出现的都多,质量也有所提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众多少数民族作曲家为少数民族乐器创作了不少乐曲。如蒙古族音乐家齐.宝力高的马头琴曲《万马奔腾》,维吾尔族音乐家艾伯都拉.土尔地的弹拨尔独奏《祖国是花园》、乌斯满江的弹拨尔独奏曲《给母亲的歌》、马合木提和汉族音乐家朱伯成合作的艾捷克独奏曲《莱里古力》,朝鲜族作曲家安国敏根据本民族说唱“盘索里”中的故事所创作的伽耶琴协奏曲《沈清》等。在这一时期比较引人注目的少数民族器乐作品还有:易柯、易加义和张宝庆合作的笛子与乐队《阿诗玛叙事诗》,朱广庆为编鼓与乐队创作的反映满族民俗场面的《跑火池》,王惠然、朱可圣的柳琴曲《塔吉克舞曲》和成功亮的筝曲《伊犁河畔》等。
我国作曲家为西洋乐器所写的少数民族新音乐作品以钢琴、小提琴和交响音乐为主。从钢琴曲的创作来看,从50年代至70年代,公开出版的各类用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为素材的钢琴曲有数十首,这些作品大多数是标题性的小品、组曲或民歌主题变奏曲。其旋律流畅突出,和声简明清晰,民族风格鲜明,易于为听众接受。在这些钢琴曲中以丁善德的《新疆舞曲第一、二号》和桑桐的《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最具代表性。丁善德的《新疆舞曲第一、二号》生动地描绘了维吾尔族的生活画面,旋律和节奏具有民族特色,和声富有动力性,形象鲜明,时代气息浓郁。桑桐的《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仿佛是由七朵不同颜色的鲜花编织成的花环,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的丰富情感,他们的欢乐、友爱、哀思和怀念。这一时期比较有影响的钢琴作品还有廖胜京的《火把节之夜》、石夫的《喀什噶尔舞曲》、郭志鸿的《新疆舞曲》、田丰的《高山族组曲》和殷承宗根据彝族歌舞曲改编的《快乐的罗嗦》等。
80年代以来少数民族作曲家创作出了一些钢琴曲,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朝鲜族作曲家权吉浩的钢琴组曲《长短的组合》,这首乐曲运用了朝鲜族传统音乐中的不同的“长短”,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是第一首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的少数民族作曲家的钢琴作品。刘敦南的《降B大调钢琴协奏曲—山林》采用苗族“飞歌”的音调,通过对祖国南方大自然的热情歌颂,反映出严冬过后,祖国重新焕发生机,人民欢欣鼓舞的心情。音乐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在抒情性和民族化方面,将我国大型钢琴作品创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胡阳全]近年国内白族研究概述
下一条: ·[梁庭望]20世纪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
   相关链接
·[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向伟]社会主义传统中的少数民族民间文艺:以《秦娘美》为中心的讨论
·[吴凤玲]传统音乐类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思考·[王晨]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覃鹏]凉山彝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邱丽萍 曾敏]桃江流域传统婚俗音乐文化互动关系研究
·[刘垚瑶]器乐与戏乐的交融:国家级非遗晋北鼓吹与晋北代表性戏曲的融合、传承与发展·[刘雯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少数民族节庆的文化实践
·[梁盼盼]桂北少数民族与食糯传统:文化象征中的食物、神性与历史·[郭正宜]网络作为"新田野":〈四海瑶亲歌来会〉为例
·[丁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研究·[陈昆 李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桃花坞新版画得失
·[白莉 郁露]AGIL模型下云南澜沧老达保歌舞传承策略研究·[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
·[徐嘉抚]辽西皮影戏伴奏音乐的文化解读·[梅联华]民俗音乐保护与传承初探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陆帅]二人转正戏中的萨满文化初探
·[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邱婧]20世纪50年代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改编与重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