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综述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综述

[杜亚雄]二十世纪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发展之回顾
  作者:杜亚雄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8-05 | 点击数:23051
 
 
三、新音乐的发展和少数民族音乐创作
 
中国新音乐是本世纪初在我国新式学堂的建立和西洋音乐传入的背景下逐步发展起来的。但在本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新音乐中除了王洛宾根据哈萨克民歌改编的《在那遥远的地方》以及谢功成用王洛宾搜集的维吾尔族民歌改编的四声部混声合唱《阿拉木汗》、马思聪、冼星海写的一些小提琴曲、丁善德的几首钢琴曲和1945年贺绿汀采用蒙古族民歌《森吉德玛》写的同名管弦乐曲之外,几乎没有其它用少数民族音乐素材创作的作品,更没有少数民族作曲家写的反映本民族生活的新音乐作品问世。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各民族人民开始了新的生活。反映新的生活需要新的作品,发展新型少数民族乐队也需要新的曲目,为此,从50年代初以来,少数民族和汉族作曲家们创作了许多新的少数民族音乐作品。这些作品题材多样,体裁纷繁,创作手法除继承传统之外,在运用西洋曲式、和声、复调和配器技法方面也做了许多努力。
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得到了搜集整理,在传统音乐继续传承的同时,少数民族的新音乐创作也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从那时候起到90年代,由于各少数民族的音乐家和汉族音乐家共同努力,少数民族的新音乐创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少数民族新音乐作品主要可分为声乐曲、器乐曲、歌剧和舞剧音乐及电影电视配乐等四大类体裁。
少数民族的声乐曲创作这一时期在抒情歌曲的创作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由于抒情歌曲在题材上比较强调抒发个人的内心感受,在艺术上强调不同的风格和尽可能符合雅俗共赏的情趣,所以成为许多少数民族和汉族作曲家们喜爱的一种音乐体裁。这一时期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少数民族作曲家创作的抒情歌曲作品有维吾尔族歌曲《歌唱毛泽东》(托尔逊.瓦依提词、阿不力克木曲)、蒙古族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美丽其格词曲)、朝鲜族歌曲《闺女之歌》(崔静渊词、郑镇玉曲)、朝鲜族作曲家金凤浩的《金梭和银梭》(李幼容词)、《美丽的心灵》(陈雪帆词)以及朝鲜族歌星崔建作词作曲并演唱的《一无所有》等。这一时期,汉族作曲家也以少数民族民歌的旋律为素材,改编了不少抒情歌曲。主要有罗宗贤根据布依族民歌改编的《桂花开放幸福来》、石夫根据哈萨克民歌改编的《解放军同志请你停一停》、刘织根据乌孜别克民歌改编的《新疆好》(马寒冰词),汪云才、郭颂根据赫哲族民歌改编的《乌苏里船歌》(郭颂、胡小石词),田歌根据维吾尔族民歌改编的《草原之夜》等。同时,一些汉族作曲家也采用少数民族的音乐素材创作了不少有少数民族风格的抒情歌曲,如李巨川采用哈萨克族音乐素材创作的《我骑着马儿过草原》(马寒冰词)、施光南采用维吾尔族音乐素材写的《祝酒歌》(韩伟词)、《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瞿琮词)等。这些作品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各民族人民丰富的精神生活,艺术上都有独到之处,不仅成为音乐会上歌唱家们的保留曲目,而且在各民族群众中也广为流传。
50年代后的中国少儿歌曲,直接继承了“五四”以来我国学校歌曲的传统,为了反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少年儿童的生活,除了抒情歌曲之外,我国少数民族作曲家也为孩子们写了许多优秀的歌曲。由于朝鲜族有重视教育的传统,朝鲜族作曲家们比较重视这一体裁。如郑律成的《采伐歌》、《我们多么幸福》、董希哲的《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和金凤浩的《小雪橇》等朝鲜族作曲家的作品为全国各族儿童所广泛传唱。
1956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音乐周,是中国音乐史上史无前例的各民族音乐的大汇演和大检阅。参加演出和观摩的单位有34个,近4500人,其中包括10多个少数民族的代表,共演出29台音乐会。在这次音乐周上演出的朝鲜族作曲家郑镇玉的大合唱《长白之歌》,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少数民族作曲家所写的第一部大合唱。这部作品在1957年举行的第4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获得了音乐作品银质奖。
50年代到80年代,以我国各少数民族民歌素材为基础,以反映各少数民族人民生活风俗为主要内容的合唱曲和合唱改编曲,是深得作曲家和广大听众热爱的音乐艺术品种。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用少数民族民歌改编的合唱曲有程云的《炉边歌唱毛主席》(根据苗族民歌改编)、麦丁的《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根据彝族撒尼支系民歌改编)、李诠民的《毛主席派来了访问团》(根据布依族民歌改编)、瞿希贤的《牧歌》(根据蒙古族民歌改编)和《乌苏里船歌》(根据赫哲族民歌改编)以及蔡余文的《半个月亮爬上来》(根据维吾尔族民歌改编)等。这些作品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引人注目,它们在保持少数民族民歌的质扑风格和动人旋律的基础上,运用丰富的多声部写作手法,充分发挥不同声部组合的人声表现力,为传统民歌原作做了现代阐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胡阳全]近年国内白族研究概述
下一条: ·[梁庭望]20世纪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
   相关链接
·[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向伟]社会主义传统中的少数民族民间文艺:以《秦娘美》为中心的讨论
·[吴凤玲]传统音乐类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思考·[王晨]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覃鹏]凉山彝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邱丽萍 曾敏]桃江流域传统婚俗音乐文化互动关系研究
·[刘垚瑶]器乐与戏乐的交融:国家级非遗晋北鼓吹与晋北代表性戏曲的融合、传承与发展·[刘雯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少数民族节庆的文化实践
·[梁盼盼]桂北少数民族与食糯传统:文化象征中的食物、神性与历史·[郭正宜]网络作为"新田野":〈四海瑶亲歌来会〉为例
·[丁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研究·[陈昆 李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桃花坞新版画得失
·[白莉 郁露]AGIL模型下云南澜沧老达保歌舞传承策略研究·[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
·[徐嘉抚]辽西皮影戏伴奏音乐的文化解读·[梅联华]民俗音乐保护与传承初探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陆帅]二人转正戏中的萨满文化初探
·[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邱婧]20世纪50年代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改编与重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