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姚小平]十六世纪后期的中西词汇与生活
——晚明《葡汉词典》一席谈
  作者:姚小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8-02 | 点击数:6646
 

《葡汉词典》手稿书影

魏若望影印出版的《葡汉词典》内文书影

  引子

  1934年,意大利汉学家德礼贤在罗马耶稣会档案馆发现了一部词典手稿,既无标题、署名,也无序跋之类,编号为Jap Sin I 198。词典正文计120余张纸页,双面书写,另附补遗十余张;所收葡萄牙语单词和短语约六千多条,其中半数以上写有中文对应词语并加标拉丁注音,故而称为《葡汉词典》(Dicionário Português-Chinês)。此稿距离完工尚远,但已颇具规模,辞书应有的格局也已呈现:页面分为三栏,左栏书写葡语词目,按字头、音序排列;右栏由中国人书写汉字,多为葡语词的意译,间有西士补写的字词;中间的一栏留给注音,尚不标注调号,也不区分送气与否。开头的几页,在第三栏的右侧还写有意大利文的对应词,显系后手补书,无碍原有布局。

  德礼贤认为,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一部欧汉双语词典,出自第一代来华耶稣会士罗明坚和利玛窦,编写于1583至1588年间。后继的研究者如杨福绵,以及本世纪初将《葡汉词典》手稿影印出版的魏若望,都倾向于把罗明坚、利玛窦视为撰著者。质疑者则猜测,实际著者另有其人。四年前,在台湾召开的一次汉学研讨会上,康华伦提出,编撰者可能是葡萄牙行商或航海家。旧说要有两大疑点:第一,罗明坚、利玛窦都是意大利人,平时习惯用母语写作,为何要用葡文编写词典?即使不用意大利文,最有可能使用的也应该是传教士们都通晓的拉丁文。第二,倘若著者是传教士,为何《葡汉词典》中不时出现粗俗词语,同时,航海、商贸用语相当丰富,而宗教、哲理、学术方面的词汇反倒不多,希腊—拉丁语源的文雅词目更是罕见?

  第一个疑点与历史条件有关,而同样着眼于历史条件,我们恰能为两位意籍教士为何使用葡文觅得理据:在16世纪后半叶欧洲与南洋、东亚的往来中,葡萄牙明显占据优势;在海上以及商贸口岸,葡语比其它欧洲语言更为通行。明末最先航行至南洋、与闽粤人通商,并在中国沿海建立定居点的正是葡萄牙人。纵然不是葡萄牙人,例如16世纪中叶航抵日本、探道中国的西班牙耶稣会士沙勿略,也是随葡国使臣东来;同样,罗明坚、利玛窦也都是从里斯本出发,搭乘葡国商船前来中国,以澳门为跳板进入肇庆。所以,如果一方面想求诸通行,一方面欲向葡萄牙人示谢,使用葡文作为撰述语言应是一种合乎时宜的选择。

  第二个疑点则关系到词典本身,要想予以澄清,须从头至尾细考文本。通读全篇、逐条梳理之后,我发现:粗俗不雅的词语确有一些,然而宗教词汇远为丰富;航海、商贸用语确实相当多,但涉及刑律、渔猎、农牧诸方面的词语也同样多;古典语源的文雅词汇虽然稀少,在对一些葡语词目的扩展说明中却频频使用拉丁文,———这种做法足可昭示编著者的学问背景,在以往的研究中却被忽视了。

  根据目前掌握的材料和考察所得,我想可以在康华伦之说的基础上继续推断:《葡汉词典》的原编者是葡萄牙俗人,词目可能取自某一两本现成的葡语词典,并且根据行业和社会的需求有所增删。后来稿本为通葡语的传教士转抄,遂添加了更多的宗教词汇;而使用拉丁词语,对数十个葡语词目加以补释,想必也是传教士所为。这些是否就是罗明坚和利玛窦的贡献尚难断定,但最后研读、加工并保存此稿的正是某一两位意大利教士,因此词典头几页才会多出一栏意大利文的对应词。

  词汇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一种语言所在时代的方方面面。《葡汉词典》含有两套词汇,分属葡语和汉语,这是否意味着,它们映现出的是一中一西两幅不同的生活画面?从另一角度看,这部词典是葡汉对译的结果,欧洲撰著者和中国合作者有过面对面的接触,在译释某些词目时应该还作过讨论,所以,即便是两幅全然不同的画面,也有可能因为双方的交流而变得局部接近,在语言表达上取得某种程度的一致。那么,画面不一在哪里,同一又表现在哪里呢?

  为此,最简单的办法是把词汇按语义划分为若干类,好比把画面切割成若干块,放大开来逐一比较,以见异同。下文列举词条,凡原稿所见的汉字,繁体、异形悉从原写,并用双引号括起,以别于葡语词目的今译。所列葡语词均为中古拼法,大小写也均从原稿,不暇说明。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华读书报》 2014年04月16日 17 版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文明的生命力在于交流互鉴
下一条: ·[刘宗迪]“鬼”是人的另一半
   相关链接
·[赵元征]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艺术交流与互动·[吕慧敏 彭尔爱]中西合璧、古今辉映
·[姚慧]走出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海力波]金液与苏摩:唐代志怪中的印伊文明元素
·[任志强]狐与胡:唐代狐精故事中的文化他者·[张岩 祝鹏程]青岛德式下水道:一则谣言背后的中西想象
·[李新伟]玛雅文明中的月神玉兔·[仵军智]关中西部乡村“母性神”信仰活动考察
·[仵军智]从“过会”看关中西部农村中老年妇女的信仰活动与人际交往·[邵卉芳]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遇和挑战
·第三期“艺海问道”文化论坛:中西戏剧精神与当代戏曲发展的未来走向·[黄鈜]从黎语词汇看黎族社会的发展
·[敖其 宝力格]内蒙古中西部莜麦种植加工技艺变迁·[黎劲]从创世神话看中西文化在价值取向上的差异
·[施爱东]从Pigtail到“豚尾奴”:一个辱华词汇的递进式东渐·吕志峰:《东汉石刻砖陶等民俗性文字资料词汇研究》
·[周琳]书写什么样的中国历史?·吕志峰:《东汉石刻砖陶等民俗性文字资料词汇研究》
·[陈虹]中西童话中成长母题表现差异及原因探析·热热闹闹关中西府社火 走乡串户传福拜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