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陈连山]论七夕节的源流
  作者:陈连山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8-01 | 点击数:8879
 


  新文化运动以来,疑古主义盛行,导致大量古代文献的史料内容被歪曲,史料价值被贬低。时代越早的材料,遭到的质疑越多。本来,越古的材料越珍贵,现在却是“时代越早越可疑”。七夕节起源研究中的相关史料也遭遇这样的命运。为了更好地理解节日发展历史,我们有必要重新考察那些史料的内容,重新判断它们的价值。当然,新出土的考古材料、以及新的研究条件,都给我们重新思考这些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七夕节的起源跟牛郎、织女的关系很大。所以,我从牛郎织女说起。

  牵牛(一名河鼓,俗名牛郎星)、织女在先秦时代是两组星,牵牛三星直线排列,织女三星呈三角形分布。它们分别位于银河(古称“河汉”或“汉”)两侧。织女星在天空的位置是古人判断季节的方法。《夏小正》云:七月,“汉案户。”银河南北向,正对房门。又云:“初昏,织女正东乡。”初昏时刻,织女星在正东方向。这是秋季开始(七月)的时刻。《星经》记载:织女三星在天市东端,常以七月一日、六日、七日出现于东方。牵牛星与织女相对于银河两岸,因此并提。这是先秦天文学上,牵牛织女星与七月初的关系。当然还没有固定在七月七日。

  关于这两组星之间的关系,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大东》。全诗是批判宗周掠夺东方诸侯国财富,导致东方各国民不聊生的,诗很好。周王朝居然收入《诗经》,也颇有肚量。诗云:“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1](huǎn)彼牵牛,不以服箱。”意思是:银河光亮照人。三角形的织女星一天变换七个方位。即使如此,她却只向西移动,不能往复,所以无法织成布帛。明亮的牵牛星,却不是用来拉车的。诗人的意思是说牵牛织女二星有其名无其实,借此以批判宗周贵族尸位素餐。所以,这里叙述的牵牛织女只是一种比喻,不是真正的叙事。跟牵牛织女爱情无关,既不能证明他们之间当时没有爱情,也不能证明他们之间有爱情。

  不过,我从中推测可能有爱情。

  首先,民众为二星取了这样的名字,一定是有意义的。东汉末年占星书《荆州占》云:“王者至孝于神明,则三星(指织女三星)俱明;不然,则暗而微,天下女工废。”织女星被看作人间女工兴废的象征。向织女乞巧,就建立在这个观念上。牵牛,代表了农耕,是男人的工作。日本学者中村乔认为:人间有用三牛(大牢之礼)祭祀河神,那么祭祀天河也要用牛。牵牛的牵,是祭祀银河的活的牺牲品,牵牛就是作为银河祭品的太牢。《史记·天官书》可证:“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甲骨文以牛祭河是祈求丰收。祭祀银河的牵牛,也应当看作丰收祭的牺牲。——《史记·天官书》是天文学,其说法不能代表民间的观念。至于中村乔又推论织女是嫁给银河神的女性,类似人间为河伯所娶之女,这就更加不可靠。他说:织女作为判断七月的标志星,七月又是收获季节,人间有丰收祭祀。所以,织女大概也是想象的向天河祈求丰收祭祀的牺牲品。中村乔的推论很有趣,但是,《史记·天官书》就有一个反证:“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婺女,其北织女,织女,天女孙也”。织女是天帝的孙女,怎么可能做牺牲?《淮南子·俶真训》云: “若夫真人,则臣雷公,役夸父,妾宓妃,妻织女。”地位还比较相当。

  所谓男耕女织正好代表了农业社会最典型的生活方式。所以,这个命名是很有意义的。可惜《诗经》时代命名之意的直接材料失传了。我们只能推测。

  其次,从字面上看,这首诗中的牵牛、织女之间没有什么爱情关系。但是,此诗不是客观记录,不足为证。另外,因为先秦资料失传很多,我们更不能根据此诗下结论当时牵牛织女之间真的没有爱情关系。否则诗人为什么把他们放在一起谈?再说,既然虽然有银河相隔,但牵牛、织女一男一女,很容易想象他们之间会发生爱情。

  过去学者以此为根据否定先秦时代牵牛织女没有爱情,是不妥当的。当然,我也不能推定当时已经有爱情关系,只是一种可能。如果要说当时的牵牛织女有爱情,还需要举证。

  拜赐现代考古学的成就,我们现在还有了证据。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战国时代秦国的简书《日书》证明当时牵牛织女已经有爱情了,而且谈婚论嫁。《日书》甲种第一五五简记录“取(娶)妻”的忌日云:“戊申、己酉,牵牛以取(娶)织女,不果,三弃。”意思是:戊申日、己酉日,牵牛迎娶织女“不果”。字面上是不成功。但是,从当时人的忌讳看,如果在这些日子娶妻,丈夫会三次抛弃妻子。另一简文云:“戊申、己酉,牵牛以取(娶)织女,不果,不出三岁,弃若亡。” 所以,我推想,牵牛织女是结婚之后又分离。可见,当时秦国已经普遍出现牵牛织女结婚,最终失败的传说。但是,由于先秦时代的牵牛、织女婚姻是一个悲剧结局,所以当时人的婚礼忌讳在戊申、己酉这两天举行。戊申、己酉在几月呢?不详。这条材料极其重要,它彻底打破了先秦时代牛郎织女没有爱情关系的旧说。

  回到《日书》所记录的戊申、己酉这两个与牵牛织女婚姻有关的日子。它们在几月不能确定。《日书》云:“正月、七月朔日,以出母(女)取(娶)妇,夫妻必有死者。”意思是:如果正月初一和七月初一结婚,那么夫妻必有死者。朔日是初一,而前文所说的“戊申”、“己酉”这两个相连的牵牛、织女结婚的日子,可能也在正月,或七月。

  这两个材料,可以帮助确定汉代一些一直被怀疑的关于牛郎织女传说。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张勃]从乞巧节到中国情人节
下一条: ·[陈连山]作为时间想象的节日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毕雪飞]牛郎织女故事在日本中世的生成与叙事观的转变
·[刘婧]仪式感与在场:七夕作为传统节庆的现代化重构·[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加俊]老妪有所依:在七夕民俗传统中凝聚和维系群体认同·[程安霞]景观化:旅游场域中传统节庆空间生产的现代转向
·[陈长虹]七夕节、巧女神与九子母·[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郑雅婷]执子之手:从奶茶营销看新时代七夕情人节·[杨宇]隋唐及宋元:中古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柴书毓]节日中的仪式叙事与女性能动性实践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穆昭阳]从文本述说到述说文本:七夕文化传播的实践路径与演绎意义·[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文创融合,国民游戏推动苏绣文化再“出圈”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