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高福进]射日神话及其寓意再探
  作者:高福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7-20 | 点击数:11806
 
总之,射日神话的寓意是较为直观的社会意义,也是很容易理解的,这种简单、朴素、直观而纯粹的社会寓意是完全适应于那一时代或那种文明状态下的人类生活和思维认识的,这一寓意的解释也是在这种文明状况和思维认识的基础上加以探析的。相反,复杂的解释并不一定真正说明问题的本质,而只能带来争论的反复和混乱。
 
注释:
(1)《淮南子·本经训》。
(2)袁珂将《淮南子》中记载的“女娲补天”、“共工触不周山”、“羿除害射日”,以及“嫦娥奔月”并称为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详见袁珂著《中国神话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3)在此需说明的是:第一,这一统计仅仅是较为全面的统计,有遗漏之处在所难免;第二,某些民族在不同时代以及所在民族不同分支或地区中存在着不同数量的传说。
(4)(英)詹姆斯·乔·弗雷泽:《金枝》(下),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译版,第121页。
(5)《淮南子·本经训》。
(6)茅盾:《神话研究》,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第187页。
(7)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274页。
(8)冯天瑜:《上古神话纵横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年版,第145页。
(9)王夫之:《楚辞通释》。
(10)孙作云:《后羿传说丛考》载于《中国学报》第1卷第3、4、5期,1944年。
(11)李玄伯:《中国古代社会新研》,开明书店,1949年版第208页。
(12)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39页。
(13)分别参见:朱天顺的《中国古代宗教初探》,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萧兵的《中国文化的精英》,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28页。
(14)前引书《中国青铜时代》,第274页。
(15)何新:《诸神的起源》,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171、172页。
(16)叶舒宪:《英雄与太阳——中国上古史诗原型重构》,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82页。
(17)同上书,第78—84页。
(18)徐华龙:《中国神话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66页。
(19)陶阳、钟秀《中国创世神话》第20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中讲到,多日观念的形成主要原因为“日晕说”,日晕即“假日”,是由云中冰晶对光的反射与折射造成的。人们从地面上可看到几个太阳,于是他们列举了本世纪80年代的几个例子,认为古人对此现象不理解,以为是多日,于是便成了“多日并出神话想象的现实基础”,参考本书第203页。不过,这种说法是否有充分的证据呢? 亦不见得,因为这种异景奇观并不常见,各地区地理环境不同,决定了这一自然现象并非是古人所常常见到或理解的;同时也没有充分的材料可证明在世界其他民族和地区发生了类似现象并产生了多日认识。因此,应该从原始初民早期自然神信仰这一广阔而直观的人类学角度去考察。
(20)这一影响如同古罗马的维纳斯神形象传遍全世界一样,例如伴随着古罗马帝国对西亚、中亚的长期统治,维纳斯形象进入这些地区的民族中,比方在这些地区发掘出大量仿希腊罗马文化的艺术作品,如大量的维纳斯雕刻作品。
(21)(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译本,第24页。
(22)(苏)叶·莫·梅列金斯基:《神话的诗学》,商务印书馆,1990年译本,第217页。
(23)(24)(日)井上圆了:《妖怪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影印本,第24页。
(25)薛尔曼:《神的由来》,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影印本,第62页。
(26)前引书《上古神话纵横谈》,第144页。
(本文原载《思想战线》1997年05期,第39~44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李祥林]女娲神话的女权文化解读
下一条: ·[吕凤棠]宋代民间的佛教信仰活动
   相关链接
·[黄景春]战国时期墨、儒二家对鲁般神话的改造·[祝赫]大文学史观下百鸟衣故事的诗学解读
·[张子健]商汤“桑林祷雨”的神话思想与叙事分析·[张玲]起源·空间·构身:隐喻视阈下中国多民族同源神话中的民族共同体思想
·[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张成福]遗产旅游论证对神话资源的挪用与神话主义的动态生成
·[于玉蓉]神话想象与历史叙事的同质与互文·[于敏]秩序建构与性别凝视:哈尼族“遮天大树”神话探赜
·[吴新锋 周媛]部落化传承中的叙事艺术·[乌哈娜]神话“功能项”和“基本型”的归纳与提炼
·[王之心]浅析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流变过程及成因·[孙艳艳]中原民间经歌:中原神话调查的“二次田野”
·[石力]都市怪谈中的神话:关于神话的第N种猜想·[吕树明]蚩尤神话的跨文体演绎与重构实践
·[卢秋彤]当代神话与“神圣性”研究该走向何方·[刘悦康馨]数字媒介时代神话传统的审美实践
·[刘吉平 王小辉]陕甘川毗邻区域民间神话与羌族历史变迁·[刘蓓]精神人文主义视野下旅游景区中的神话主义
·[林玲]炎帝神话的族源记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李一凡]上古史演义中的神话历史书写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