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高福进]射日神话及其寓意再探
  作者:高福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7-20 | 点击数:11789
 
 
二、射日神话寓意之争论
 
关于射日神话的寓意早在明末清初就有人加之探讨,而后期热烈的讨论则出现过两次,一是本世纪上半叶,二是80年代以来,尤其是80年代中后期有不少学者都提出了更新的解释。
对这一问题的争论,传统的观点不外两种,一种说法是农业上的抗旱需要,另外一种说法则是预示着政治上的统一,最近一些年来,不少中青年学者曾提出新见解。
持第一种观点的人为数较多。这是较为普遍的认识,属于人类学派的观点。由于“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民无所食”,(5)所以很自然地便能够形成一种本能的反抗意识——射杀害人的多余的太阳;反映到农业上,定居的农耕部落和民族则首先具有抗旱的农业需要,因而表现在以耕作为本的农耕地区,抗旱是最为直观的认识,对自然现象最直接的反应。“从人类学解释法的立场而观,‘十日并出’说大概也是从原始时代的生活经验发生的”(6)。因而抗旱便由一个与古代英雄般超凡的行为——射日来表现了。张光直认为,射日与天灾、救世有关(7),这里的天灾自然是“焦禾稼”和“民无所食”,还有类似于赫哲人传说被三个太阳活活晒死的可怕结果,所以导致救世的行为是合情合理顺理成章的事,这自然间接地表达了这一人类学的观点。同样,冯天瑜也认为射日是“解除干旱和酷热的一种努力”(8)。当然,这一观点曾被许多人认为是过于表象化甚至显得是一种肤浅的解释。不过,因为射日神话本身形成于古代或者是少数民族之中,而这一时代或这些民族所处的文明进化阶段则是较低的,所以,射日神话本身的寓意表现了与这一文明阶段相对应的初步认识也是可以理解的。那么可以说,这种观点自然有它的道理,而且长期以来似不容否定。
第二种观点——射日神话反映了政治上的统一的观点——表达了许多学者不满足于表象的认识而进行了有意识的挖掘。有些学者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了解释。明清之交的王夫之认为,射日神话实为一个“喻言”,“或尧承挚乱,天下僭为帝者不一,羿灭其九,《庄子》谓尧伐丛枝、胥敖是已”(9)。这一观点从文明演化、 历史发展的角度解释了射日神话(“羿射九日”)实际上蕴含了部落统一的寓意,这一大胆的解释对后世学者影响颇大,以致于后世许多学者对后羿射日的寓意解释也朝着这一方向发展,而有意识的分析探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孙作云认为“羿射九日,即九夷”(10);与此同时,李玄伯亦赞同,“羿射日的故事……表示当时有十个集团以日为图腾者,羿曾灭其九”。(11)郭沫若亦认为羿所射的毒蛇猛兽均为氏族之名称,十日为十个氏族首领,(12)朱天顺、萧兵均持此观点。(13)由此可见,后羿射日的神话以及由此演化的许多少数民族神话中的射日传说,其蕴含的社会寓意则不仅仅限于抗旱的直接需要了,它应包含着广阔的社会意义。
除了上述两种传统的主要观点之外,有些日本学者则提出了一种不同观点,他们认为射日神话与日食、祭日、救日仪式有关,例如贝冢茂树、杉本直治郎和御手洗胜等均有此类认识,(14)值得一提的是,以后甚至以前的中国学者则少有这种类似的认识。这一观点可间接融入第一种传统的观点,属于自然神信仰导致的讨论认识,属人类学观点,它决不是占主导地位的认识。
当代一些中青年学者在80年代尤其是中期以来提出了一些大胆的观点。有学者认为,后羿射日孕育着一场历法改革。何新对此的解释是,上古时代实行过这样一种历法:一年划分为十个“太阳月”,但由于古代历法极不准确,很快就导致了时间尤其是季节上的混乱,于是帝尧命羿射日,这“实际暗示了一场重大的历法改革”(15)。这一观点的提出立即引起了不少学者的怀疑,认为它实在是一种过于武断的解释。(16)有的学者还认为,射日神话的原始蕴含是幼子继承制。这一观点解释说:长子继承制普遍流行于大多数父权制社会组织之中而末子继承制(年幼之子或女继承遗产)在原始时代的民族中也相当普遍,长子的专横自然会激起幼子甚至整个社会组织的不满,于是羿作为十个小日神中的一个杀掉其他九个首领,留一日(正是他自己),他这一凶残罪过导致了被帝俊(或“帝”、“夋”、“帝夋”)逐出天庭的结局。(17)这一观点看似新颖,亦可成一家之说,但它实际上可并入第二种观点。又,根据徐华龙的研究,射日神话还具有更深的社会寓意,他认为射日神话另一层内涵是家庭制度的演化象征,是原始社会后期人们习惯了大家庭制而不满于小家庭制度的“大逆不道”(多日并出),于是尧命羿射去九日,“反映的是对小家庭制度的不安和反攻”(18)。这一说法似乎更为新奇,抑或是“全新”解释,不过,若在缺乏各种资料旁证和缺乏对人类家庭演化体系理论认识的基础上,单纯得出如此结论,则显得过于富有想象力了。这种结论象不少新的解释那样,只是一种大胆的假设和比较新颖的提示,因此也必须经过时间、理论和考古资料的验证,才能显示出相当的说服力。所以,学术的研究不能靠文学式的想象和缺乏确凿验证的假设东挪西凑来累积新的成果,而必须有说服力,并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李祥林]女娲神话的女权文化解读
下一条: ·[吕凤棠]宋代民间的佛教信仰活动
   相关链接
·[黄景春]战国时期墨、儒二家对鲁般神话的改造·[祝赫]大文学史观下百鸟衣故事的诗学解读
·[张子健]商汤“桑林祷雨”的神话思想与叙事分析·[张玲]起源·空间·构身:隐喻视阈下中国多民族同源神话中的民族共同体思想
·[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张成福]遗产旅游论证对神话资源的挪用与神话主义的动态生成
·[于玉蓉]神话想象与历史叙事的同质与互文·[于敏]秩序建构与性别凝视:哈尼族“遮天大树”神话探赜
·[吴新锋 周媛]部落化传承中的叙事艺术·[乌哈娜]神话“功能项”和“基本型”的归纳与提炼
·[王之心]浅析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流变过程及成因·[孙艳艳]中原民间经歌:中原神话调查的“二次田野”
·[石力]都市怪谈中的神话:关于神话的第N种猜想·[吕树明]蚩尤神话的跨文体演绎与重构实践
·[卢秋彤]当代神话与“神圣性”研究该走向何方·[刘悦康馨]数字媒介时代神话传统的审美实践
·[刘吉平 王小辉]陕甘川毗邻区域民间神话与羌族历史变迁·[刘蓓]精神人文主义视野下旅游景区中的神话主义
·[林玲]炎帝神话的族源记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李一凡]上古史演义中的神话历史书写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