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萧放]端午民间文学的形态及其文化功能[1]
  作者:萧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7-27 | 点击数:9110
 

  二、 端午民间歌谣的题材与民间情感表达功能

  民间歌谣是端午民间文学的又一重要体裁。由于端午是适应仲夏暑热时令所产生的节日,在传统时间观念中五月是恶月,五日是恶日。人们在五月节中有着复杂的感情。为了表达这种情感,人们吟唱起各种调式的歌谣。端午民间歌谣题材十分丰富,按其歌咏性质概略可分八类:时令歌谣、生产歌谣、节俗风物歌谣、仪式歌谣、苦情歌、思恋歌谣、游戏娱乐歌谣,对于不易归类的歌谣,我们将它们安排在“其他”歌谣类下。由于歌谣体制的关系,部分歌谣收录的范围超出了端午或五月,但为了保持歌谣的完整,也因为歌谣材料的珍贵,我们不惜篇幅将它保留下来,供阅读者欣赏与研究。下面我们简要地介绍评述各类歌谣的内容与功能价值。

  时令歌谣。岁时依托的是自然的时令节气,端午时令歌谣咏唱的是仲夏时节的季节感受与习惯活动。本类歌谣与生产、节俗风物等类歌谣有部分重叠,但这里主要是从岁月整体的角度对五月端午时令的咏唱。如常见的十二月歌,五月必唱端午。海南《昌江十二月歌》:“四月明镜照龙船,五月龙船齐下水”[4];福建华安丰山镇《月令歌》[5]:“正月人点灯,二月剥花生,三月养豆芽,四月卖麻茶,五月人包粽,六月田草冻,七月大烧银,八月做麻糍,九月放风筝,十月拾稻穗,十一月尪公生,十二月廿九暝(夜)”。辽宁丹东《十二月》[6]:“五月五,端午节,湘江吊屈龙舟舞”。从时令歌谣中我们看到了各地端午时节在年度时间生活中的位置与节俗的共享模式。虽然歌谣传播可能超出生活习俗传播,但其对端午节俗知识的共享显而易见。

  生产歌谣。生产歌谣在端午民间歌谣中有较大比重,它涉及到传统社会众多生计活动,如农事、牧业、渔业、手工业、矿业等,其中农事活动歌谣最为丰富。由于农业与时令的紧密关系,农事歌谣跟时令歌谣难分难解,这里的选择偏重五月端午的具体农事活动。如安徽肥东《十二月季节歌》:“五月里来是端阳,夏粮丰收已登场,连枷一打日东升,万斤粮食都归仓”。甘肃西河《采茶》:“五月里采茶五端阳,多栽杨柳少栽桑。多栽杨柳避荫凉,少栽桑树喂蚕郎”。有一些生产歌谣,并不看重生产本身,而是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以歌谣抒发心中的情感与愿望。如牧羊歌中有不少此类内容。云南祥云县的《放羊调》:“五月放羊是端阳,菖蒲药酒配雄黄,主人吃得熏熏醉,放羊之人不得尝”。有的生产歌谣是劳动过程的描写与生产知识的传递。

  节俗风物歌谣。节俗风物歌谣是端午民间歌谣中内容最为丰富生动地部分,它是对端午节日历史人物、节日活动、节俗风物的咏唱。端午歌谣中有较多对屈原的追念,特别是在楚故地的湖北湖南地区,人们对乡贤屈子有着浓烈的感情。湖南湘阴《吊屈原》[7]:“大水茫茫,眼泪汪汪,淹死孤王,[8]莫淹忠良。[9]”民众对不义的楚王十分痛恨,而对屈原充满同情。“五月五日是端阳,龙船下水闹罗江,朝拜屈原一炉香,年年五谷用船装。”[10]当然,民众祭祀屈原还有丰饶生活的考虑,屈原在当地还是福佑民众的尊神。驱邪辟疫、消除五毒之害是端午节日的主题,自然也是节俗风谣的主题。湖北丹江口《唱节令》[11]:“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艾虎上天台,虫蛇入地府”。“五月五日午时天中节,赤口白蛇尽消灭”。山西蒲县《端阳歌》:五月[12]端阳节,艾虎门上贴,三杯雄黄酒,五毒自消灭。”人们期望以信仰的力量,驱除虫蛇之害。为了保护健康,端午人们佩香包,戴五色线。河南荥阳《香袋谣》[13]:“端午节,太阳红,做个香袋来除虫。带香袋,除毒害,一年四季无病灾”。《五色线》[14]:“五色线,戴脖上,一年到头保安康。五色线,样样全,五福临门保平安。”插艾、吃粽、挂钟馗、跑坡等都有歌谣,不一细说。划龙舟是南方地区端午的主要节俗活动,观赏龙船的歌谣也是端午节俗风物歌谣的重要组成部分。吉林榆树《闹龙舟》[15]:“船上健儿齐卖力,争先恐后抢头名。一对青龙前边去,黄龙紧追一溜风。赤龙急驶如放箭,白龙奋勇向前冲。”歌谣生动地呈现了端午龙舟竞技场景。

  仪式歌谣。仪式歌谣是端午节俗仪式过程中的歌谣。端午仪式歌谣主要与屈原祭祀、龙船下水、送瘟等民俗活动相关。福建云霄端午的《祭江歌》:[16]“众人齐来到江中,忠臣虽死名声香。愿待屈原有灵圣,庇佑龙船飞过江。”屈原是祭江的对象,祭江的目的是为了龙船活动的平顺快捷。他们赞颂屈原的人品,表达着千古的怀念之情。一首《献江歌》[17]即是写照:“屈原抱石投江死,天下百姓敬仰伊。男女老少齐计议,思量造船纪念伊。”人们认为船的制造来源于纪念屈原。龙船竞渡在民间社会常常有着祈福驱邪的性质,如福建漳浦的《龙船歌》[18]:“四月初一开锣声,五月初五龙船行,龙王土地尽欢喜,妖魔鬼怪尽着惊。”江西弋阳的《龙船歌》[19]:“龙船下水头向东,一年四季六畜平安。白天生吞长江水,夜晚灌溉万年丰。”龙船满载着百姓对平安、丰收的期盼。江西九江的《爆竹三声龙舟开》[20]歌谣则完整地呈现了龙舟竞渡过程,歌谣有“船开头歌”、“拜社”、“拜神”、“谢茶”、“船回程”等几个环节,在最后的回程歌中有:“一保佑人口清吉,二保佑六畜太平,三保佑四方多吉庆。”唱出了仪式歌沟通神人的功能。湖南宁远的《开船送瘟诀》[21]是典型的仪式歌,“牛头马面听令箭,快将瘟殃押上船。今日开船送灾殃,神前卜卦问吉祥。乞求阳卦好开船,再求阴卦保平安,又求祖师送一卦,送个阴卦保村坊。卦卦有准如了愿,筛锣打鼓就开船。”这首驱邪送瘟的仪式歌诀,是整个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很强的实用功能。

  苦情歌。苦情歌在端午歌谣中所占比例较大,可能与端午时令性质有关。人们在仲夏端午时节,因为暑热天气,农事的繁忙,生活环境恶化,加之社会人生冷暖的不均,人们叹息人生悲苦,发之于口的多为心中的垒块,故苦情歌不少。苦情歌的题材主要有寡妇歌、光棍歌、孤儿歌、苦媳妇歌、怀胎歌、长工歌、兵丁歌等。如江苏连云港《小寡妇上坟》[22]:“五月里,二麦黄,家家户户田里忙。人家有夫来收割呀,丈夫呀,小寡妇只好自己忙呀,丈夫呀。”麦收季节,寡妇没有丈夫的相帮,只好自己苦忙。没有妻子的光棍同样生活凄苦,河北丰宁《光棍哭妻》[23]:“五月里来是端阳,雄黄烧酒真是香,人家有妻吃粽子,光棍吃碗黄米汤,没有老婆真凄凉”。孟姜女思夫、寻夫、哭夫的民歌在传统社会流传十分广泛,它是百姓凄苦心情的寄托。长工歌诉说的是劳动者对辛勤劳作而得不到合理待遇的不满。苦情歌的流行,反映了人们生活环境的艰难与正常生活的渴望。

  思恋歌谣。思恋歌谣在端午歌谣中也有较多体现。思恋歌谣描写的背景多为看龙舟等节俗活动。人们在庆端阳的时候,禁不住要思郎、望夫、盼妹。湖南沅江《十绣荷包》[24]:“五绣荷包是端阳,绣起龙船闹长江,两边绣起二十四个划船手,中间绣起我情郎,姐在扇骨子里头把眼量”。姑娘针线绣出了对情人的思恋。宁夏惠农《想情郎》[25]:“五月里来五端阳,沙枣花开遍地香,糯米粽糕香又甜,爹娘想儿我想郎。”美景美食牵动姑娘对情郎的思念之情。安徽铜陵《探花》[26]:“五月探花端阳节,郎掐青艾姐头上安,我俩喝一杯雄黄酒,手捧仙桃两半边,姐半边来郎半边,我二人吃了赛神仙。”端午节是浓情的节日,郎与姐一起采青艾、饮雄黄酒、尝仙桃,似乎进入了快乐的神仙世界。

  游戏娱乐歌谣。端午是儿童、成人游戏娱乐的节日,端午游戏娱乐充满竞技性,呈现这些游戏娱乐的歌谣生动有趣,如《张打铁》、《拍手歌》、《看龙船》等。对于不好归类但又有欣赏与文化价值的歌谣,我们将其纳入“其他歌谣”中,这一部分丰富多彩。如临潼《十二月瞧娘歌》[27]:“五月端午去瞧娘,揪把艾叶插门上。老娘闻见艾叶香,喜洋洋来笑洋洋。”四川丰都小调《交情歌》[28]:“五月里来去交情,龙船下河闹沉沉,长江后浪推前浪,一辈新人替旧人”等等。

  端午民间歌谣既是端午时节民众情绪的宣泄、欲望的显露与心情的表达,同时也是百姓端午节俗活动富有韵律的歌唱,它是民众情感、价值观及娱乐审美的精神文本,具有特定的民众生活的服务功能。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叶舒宪]中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的类型及文化生态
下一条: ·[张冰]“体裁诗学”视角中的故事文本研究
   相关链接
·[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张海月]聊天记录里的故事:“数码一代”的民间文学实践
·[张栋]屈原故里端午节庆仪式当代转化研究·[薛锦霞]“走亲”与“斗龙”:端午龙舟的村际交流
·[吴凤玲]传统音乐类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思考·[卫则戎]民间文学的社群认同与文化认知探讨
·[王祖悦]20 世纪初民间文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所揽月]遗产旅游中民间文学的传统化实践
·[米思璇]革命故事讲解员的表演与实践·[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
·[马丽莎]东乡族口头歌谣的演说场域分类研究·[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
·[李银菊]花宜插鬓红——端午簪榴节俗考·[郭阳]网络民间文学定义再探究
·[高睿涵 刘婷]“文化空间”再分类·[甘德志]张果老“蝙蝠原形”考
·[陈钰文]非遗保护与传承视域下民间文学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策略·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