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沈卫荣谈藏学和“西藏热”
  作者:张明扬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7-26 | 点击数:10218
 

  再往深里思考,以上说的这种现象还是可以回到您说的妖魔化和神话化这两种相反的传统,西方对西藏包容友善的神话化是如何压倒文明冲突式的妖魔化的?

  沈卫荣:我描述的西方妖魔化和神话化西藏并不是说这两种现象、两种传统一定是前后相继出现、在某个时间点上后者取代了前者的关系。事实上,这两种现象经常是同时存在、如影随形的,只是有时候妖魔化是主流,如在殖民时代的西方,有时候神话化成了主流,如在启蒙时代和当下的西方社会中。但即使在今天的西方社会,他们对待西藏、对待藏传佛教,也不只是一味的叫好,同样也还有不少过激的批评声音的。“西方对西藏的包容友善”更多针对的是他们自己虚拟出来的那个精神的西藏(Virtual Tibet),那是他们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他者”(a significant other),而对那个现实的、物质的西藏实际上他们所知甚少,在目前的情况下他们也很难给予西藏实际的帮助。中、西间若能就“西藏问题”开展理性的对话,其前提之一就是要消除这种神话化西藏带来的负面影响,还西藏一个真实的面目。

  回到我们这次访谈的主题藏学研究,我想说的是,尽管学术研究很难完全不受现实政治的影响,“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中国的和西方的藏学研究也一定都会受到他们各自的政治立场和社会主流思想观念的影响。但学术毕竟不是政治,做学问更不是从政,如果我们各自都能够对学术和政治之间的关系多一份清醒的认识和警觉,那么我们从事的藏学研究就会更加学术和客观一点,在中西方藏学家之间就学术问题进行理性对话的可能性也就会多增加一点。如果我们能尽可能地排除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的对我们的学术研究的影响和束缚,用更加学术的视角和方法来讨论和研究西藏历史和现实中的种种问题,如“政教合一”、“活佛转世”、“藏传密教”、“汉藏关系”和“大藏区”等等,那么,不但中西方藏学研究间的分歧和差距会逐渐缩小,而且,我们的研究成果也最终会对人们理性和正确地认识与西藏相关的种种政治和宗教问题有所帮助。

  最后,需要说明一下的是,最早对西方妖魔化和神话化西藏的现象及其后果做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的并不是我等中国藏学家,而是西方的一些知名藏学家和文化研究的主流学者。他们能够这样做不但需要有极强的学术能力,而且还需要有过人的道德勇气。我想中国的藏学家,特别是汉族的藏学家,不妨向他们的西方同行学习一下,也拿出自己的道德勇气,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对汉族文化传统中误解、歪曲藏传佛教的历史现象进行深刻、无情的揭露和批判,这无疑将大大地有助于今天汉藏两个民族间的互相理解和友好共处。 ■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东方早报》2014-06-22 06:53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民俗学研究“盯上”网络空间
下一条: ·采取有效措施 大力支持少数民族文化建设
   相关链接
·[林继富 周灵颖]西藏民间故事研究70年:理论建构与意义阐释·[孙九霞]小地方与大世界:一个边缘藏族社区的本土现代性
·中国西藏摄影及非遗文创服饰展在蒙古国举行·白玛措:《牧民的礼物世界》
·[邵卉芳]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西藏传统制陶技艺调查·[白玛措]从经济生活变迁到身份定义转换的研究:以西藏那曲嘉黎县为例
·[杨恩洪]西藏格萨尔说唱艺术抢救始末·[刘冬梅]技艺的“体化”视角:造像量度在西藏唐卡传习中的身体化过程
·西藏民间文艺工作座谈会在拉萨召开·讲座║ 次仁央宗:分析地理环境对藏族饮食文化的影响——以西藏自治区的藏族为例
·藏学家、西藏民俗学家和民间文艺家廖东凡先生辞世·[张虎生]西藏人地关系简论
·西藏6项国家级非遗实现数字化观赏·[沈卫荣]美国藏学主流的学术传承和学术批评
·西藏开展高龄传承人抢救性记录·西藏启动非遗体验园建设项目
·[邵卉芳]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遇和挑战·西藏召开《唐卡分类》地方标准讨论稿内审会
·著名藏学家次旺俊美辞世·[薛俊丹]尼西藏式黑陶的制作工艺及其发展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