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沈卫荣谈藏学和“西藏热”
  作者:张明扬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7-26 | 点击数:9181
 

  中国藏学和西方藏学在哪些问题上存在着分歧?这种分歧在多大程度上是“政治化”的?如果撇开政治不谈,您怎么看双方在学术上的分歧?

  沈卫荣:藏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中国和西方之间本来不应该有啥不可调和的分歧,两者之间的差别应当只是学术关注点的不同、学术方法的差异和学术水准的高低。但是,由于受国际政治的影响,当下的中国和西方藏学界在很多问题上确实存在着十分严重的分歧,它们深刻地影响着双方之间正常的学术交流,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藏学研究的进步。眼下闲人闲谈藏学或许是一件很有格调的事情,但一位专业的藏学研究者谈西藏或者藏学,反倒可能是一件很容易引起误解、引起争议,甚至是十分危险的事情,因为说不定就会有人给你扣上一顶帽子。在以往很多年中,即使在学者之间,中西双方也难进行理性对话。当下国际政治和西方在西藏问题上的话语霸权对中国藏学研究的一个最明显的影响是,中国的藏学家绝大部分都在研究西藏历史,特别是西藏和历代中央政府关系史,而很少有人用心研究藏传佛教、艺术、社会,很少有人整理和研究藏传佛教文献,造成了学术资源的巨大浪费和学术研究的偏颇。事实上,西方人根本不关心中国学者对西藏历史的研究成果,讨论西藏历史问题总会按照他们自己的逻辑和理解信口开河。

  说到中西方藏学研究在学术上的主要分歧,我认为是中国的藏学研究者普遍缺乏良好的语文学(Philology)训练,这或许也是中西学术间一个带有普遍性的分歧,而语文学恰恰是西方现代学术的基础。应该说藏学是一门入门的门槛比较高的学问,它至少要求从业者有藏语文、梵文或者汉语文的训练,还要求他们对佛教学和宗教研究有基本的了解。还有,藏学是一门国际化很强的学问,中国的藏学家开始任何一个课题的研究,首先必须要有能力了解和吸收西方、日本藏学界的相关成果,然后还要有能力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用西方共通的学术语言,用符合西方现代学术规范的方式表达出来。而目前的现状是,中国的藏学家中很多人或者不懂藏文、或者不懂汉文(梵文)、或者不懂英文,要求他们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和西方、日本那些接受过长期和严格的语文学训练的藏学家用西方人的学术语言来比拼,这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不言而喻。

  语文学训练对于藏学研究之重要自不待言,去年德国汉堡大学藏学教授、不丹裔藏族学者多吉旺秋先生来人大国学院交流,他在给学生上课时多次强调不要以为自己是藏族、藏语文是自己的母语就一定可以成为一位优秀的藏学家,如果缺乏足够的语文学训练,藏族也不见得一定就能够读懂古藏文文献。最近读到英国著名藏学家David Snellgrove (1920- )先生的一篇文章,介绍曾任国际藏学会主席的桑木丹·噶尔迈先生(Samtan Karmay,1936- )如何进入欧洲学界的传奇经历,读后颇为感慨。1960年代初,在美国洛克菲勒财团的资助下,欧美、日本很多所著名的大学都在“流亡”藏胞中挑选了一批优秀的藏族学僧,把他们带进这些国际一流的学术机构深造、工作,以推动国际藏学研究的发展。然而,今天看来,噶尔迈先生差不多是那批被选中的优秀藏人学者中硕果仅存的一位有世界级影响的优秀藏学家,而其他被选中者最终都没有成为能与西方学术传统接轨的藏学大家,可见即使在藏族学者中培养出一位优秀的藏学家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噶尔迈先生曾先后受教于Snellgrove、石泰安(Rolf Stein,1911-1999)等欧洲学术大家,1961年就到了英国,却到1985年年近五十岁时才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他以其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语文学训练,在苯教和藏传佛教宁玛派研究中作出了无人能企及的巨大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多吉旺秋先生的老师,德国汉堡大学印度学、佛教学教授Lambert Schmithausen先生曾发表过一篇简短的书评,批评噶尔迈先生的名著《大圆满法——藏传佛教的一个哲学和禅坐法》(The Great Perfection: A Philosophical and Meditative Teaching of Tibetan Buddhism),指出了其书中出现的多处翻译错误。这是发生在两位大学者之间的一段学术佳话,即使像噶尔迈先生这样伟大的藏族学者,也会在翻译古藏文文献时出错,而指出他的错误的竟然是一位德国的语文学家。这段佳话可以作为凸显语文学训练对藏学研究之重要意义的经典例证。我相信如果在中国的藏族学者中也能够出现一位像噶尔迈先生这样既曾浸淫于藏族传统文化教育之中,又接受过严格的西方语文学训练的藏学大家,那么中国藏学主导世界藏学的日子就一定为时不远了。说到此让我想起了已故内蒙古大学教授、杰出的蒙古族学者亦邻真先生,他的存在曾经使中国的蒙古学研究彻底地改变了面貌。

  当然,我觉得中国年轻一代藏学家的成长是很值得期待的。最近一年间我曾有幸先后三次受邀去哈佛讲座和参加学术会议,每次都发现目前在哈佛攻读藏学硕士、博士学位,或做博士后研究的中国学生,其中有藏族,也有汉族,已经是那里所有学生中的多数。其中也包括好几位我自己以前的学生,他们显然远比同龄时的我优秀、成熟,试想等他们成长起来,并成为中国藏学研究的骨干时,国际藏学研究的格局应该完全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宗教在藏学研究中究竟是一种什么地位?是主流么?

  沈卫荣:西藏文明是一种非常彻底的宗教文明,佛教渗透到了西藏社会的每一个细胞之中,不懂得藏传佛教,我们就根本无法理解西藏文明。因此,藏传佛教研究是国际藏学一项最主要的内容。如果说藏学研究主要是一种文本的研究,那么它就更加无法与藏传佛教研究分开,因为自十一世纪开始,所有藏文文本都被赋予了极其浓重的佛教色彩,所有的西藏历史都经历了一个彻底的佛教化过程,按照佛教的思想和逻辑作了彻底的改写和诠释。

  在西方藏学史上,藏传佛教研究从来都是其中一个最突出的分支,而近二十年来它更成为藏学研究的绝对主流。老一辈的著名藏学家如图齐、石泰安、黎吉生(Hugh Richardson,1905-2000)、Luciano Petech(1914-2010)、Géza Uray(1921-1991)和山口瑞凤等都曾是一流的历史学家,也都对西藏世俗的历史有过研究,然而,在新一代国际知名的藏学家中却再没有出现传统的历史学家,他们中的大部分是藏传佛教研究专家。例如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国际藏学界对敦煌古藏文文献的研究多半集中于对其中的世俗文献的研究,而近二十年来的研究则基本上是对其中的佛教文献,特别是密教文献的研究。而反观中国藏学界,至今我们依然在期待藏传佛教研究大家的出现,除了个别学者在古梵文佛教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上能与西方学者同步外,整体而言我们对藏传佛教的了解似乎还停留在王森先生写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藏佛教发展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的水准,这大概也是今天的中国藏学依然难以与国际藏学深层次地对话和接轨的一个重要原因。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东方早报》2014-06-22 06:53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民俗学研究“盯上”网络空间
下一条: ·采取有效措施 大力支持少数民族文化建设
   相关链接
·[林继富 周灵颖]西藏民间故事研究70年:理论建构与意义阐释·[孙九霞]小地方与大世界:一个边缘藏族社区的本土现代性
·中国西藏摄影及非遗文创服饰展在蒙古国举行·白玛措:《牧民的礼物世界》
·[邵卉芳]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西藏传统制陶技艺调查·[白玛措]从经济生活变迁到身份定义转换的研究:以西藏那曲嘉黎县为例
·[杨恩洪]西藏格萨尔说唱艺术抢救始末·[刘冬梅]技艺的“体化”视角:造像量度在西藏唐卡传习中的身体化过程
·西藏民间文艺工作座谈会在拉萨召开·讲座║ 次仁央宗:分析地理环境对藏族饮食文化的影响——以西藏自治区的藏族为例
·藏学家、西藏民俗学家和民间文艺家廖东凡先生辞世·[张虎生]西藏人地关系简论
·西藏6项国家级非遗实现数字化观赏·[沈卫荣]美国藏学主流的学术传承和学术批评
·西藏开展高龄传承人抢救性记录·西藏启动非遗体验园建设项目
·[邵卉芳]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遇和挑战·西藏召开《唐卡分类》地方标准讨论稿内审会
·著名藏学家次旺俊美辞世·[薛俊丹]尼西藏式黑陶的制作工艺及其发展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