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沈卫荣谈藏学和“西藏热”
  作者:张明扬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7-26 | 点击数:10216
 

  您曾经说过,西方对西藏有两种相反的传统,一种是妖魔化,一种是神话化。我们先谈谈妖魔化吧。拿您主编的这本新书《何谓密教》来说,密教在西方一开始是被情色化的。

  沈卫荣:应该说,“想象西藏”是一个在人类文明史上持续了很多世纪的有趣现象。大概是因为西藏地理上的不可及性和文化上的独特性,它给西藏以外的世界提供了无穷的想象和设计空间,所以,世上才会有那么多五花八门的西藏形象,一会将它妖魔化、一会又将它神话化。这种形象的变化与西藏本身没有关系,它折射出来的实际上是西方社会、文化和心灵的变化。当然,“想象西藏”并不是一个西方特有的现象,在汉族文化传统中同样如此。

  西方妖魔化西藏由来已久,其中一个最醒目的内容就是将西藏和藏传佛教情色化,从马可·波罗说西藏是在男女关系上最随便、最没有道德观的地方,到今人将疯僧根敦群培的《欲论》说成是藏传佛教的不二法门等等,无不如此。藏传佛教长期被人误解、歪曲,其中有涉性瑜伽的密教修习被无穷演绎,以至于将藏传佛教整体误解为一种性的宗教,把藏传佛教的修法看成是一种“淫戏”,或者“巫术”。这一方面引起了很多人对藏传佛教之正法地位的质疑,另一方面则激发了当下大量精神上失去依怙的善男信女的好奇心。不瞒你说,我主编这本《何谓密教》的本意是启蒙,它包括知识和学术两个层面的启蒙,既希望读者通过阅读这本书理解到底什么是密教,以破除对藏传密教的种种误解,也进而希望学者通过这本书知道我们该如何来研究密教。虽然这本书中收录了几篇专门揭露和批判西方人如何情色化藏传密教的文章,但它更是一部面向国内大众的书,国人对藏传密教的兴趣日益浓厚,而国内学界对密教的研究不但数量少,而且水准低,所以要借鉴西方密教研究的最新成果,来帮助我们了解近二百年来关于密教的定义、修习、象征符号和历史建构的诠释与争论,引导我们正确地理解和研究藏传密教。

  但无论如何,至少在当代,西方对西藏的“神话化”可以说是更为主流,比如著名的香格里拉传说。这可能也未必是政治原因?可能这种神话化也契合了西方的一些思潮,比如说反物质主义等等,借西藏酒杯,浇自身块垒。再往细里说就是,西藏是如何被“神话化”的?

  沈卫荣:你说得很对,神话化西藏无疑是目前西方社会的主流思潮,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最初也不是政治,相反是香格里拉化的西藏形象促成了西藏在今日地缘政治中十分特殊的地位。有关西方如何和为何将西藏神话化为香格里拉,我在我的一本小书《寻找香格里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中已经有了很多的叙述,这里就不再多说了。简单说来,西方人是将他们对一个失落了的美好过去的缅怀移情到了西藏,香格里拉 /西藏不过是后现代西方社会创造出来的一个乌托邦和精神超市。说到底,西方人对西藏也不过是叶公好龙式的喜爱,他们爱的是“似龙而非龙者也”,无非是要拿被他们神话化了的西藏作为认识自己的一个坐标,把它作为构建他们自己身份认同的一个参照和工具,所以,西方人神话化西藏真的就是如你所说的“借西藏酒杯,浇自身块垒”。

  我想再次强调的是,西方以神话化西藏为中心而形成的一套“西藏话语”具有极其强大的霸权力量,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当下国际政治中的“西藏问题”的定位和走向,而且也给国际藏学研究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干扰。所谓“话语”,实际上不过是一套在对话交流中形成而被普遍认同的说法,然而当这些说法如此地深入人心之后,我们每个人的言语和行动便无一不受它们的制约和束缚。所以,当西方的这一套“西藏话语”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的共识时,即使是最好的藏学家、最好的语文学家,实际上也不得不屈就于这一套说法,甚至自觉不自觉地去迎合这套说法,很难摆脱这些既定说法对他们所从事的学术研究的规范和约束。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探索新知,但因为受这些话语霸权的制约,我们常常是在做一些要证实这些既定说法之不误的工作,这是很值得我们时刻警惕的一件事情。

  我记得您也说过,西方人观念中的西藏与现实、物质的西藏没什么关系,它是一个“精神化了的虚拟空间”,比如说好莱坞的一些明星本来就是对物质最渴求的一群人,却视藏传佛教为时髦事。您怎么看这种“时尚化”?这种“时尚”似乎也在“出口转内销”,国内的很多商人、明星群体对此趋之若鹜。

  沈卫荣:日前看到网络上有人总结中国当今养成“新土豪”的种种特点,其中居然有“从汉人变成藏人”和“从狐朋狗友变为活佛同门师兄妹”等等,可见在当下的中国,追随活佛、信仰藏传佛教是一件很时髦的事情。当今国人对西藏和藏传佛教之追捧的热烈程度完全可以媲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新时代”(New Age)运动中的欧美人。虽然在时间上两者相差了二三十年,但在形式上却很相像,都有很多名流,包括商人和明星,在其中推波助澜,也都把曾经是落后和愚昧的代名词的西藏一下子提升为世界上最后的一块净土,追捧藏传佛教成为一种来势迅猛、无法抵挡的新时尚。

  我觉得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见得一定就是“出口转内销”,不见得是国内的明星、大腕对几十年前的西方同行的刻意模仿,它反映出的更应该是这二十年来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变化给人们带来的对一个“精神化了的虚拟空间”的强烈的追求,从这种现象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当下我们这个时代之社会和文化中的一些热切的诉求和典型特征。一个香格里拉化了的西藏虽然都是精神产品,但它在东西方还是有不同诉求和不同的意义的,当今的西方人习惯于拿西藏说事,鼓吹的是智慧、慈悲、非暴力、环保、男女平等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道理,而目前我们国内的西藏发烧友还多半爱拿西藏和藏传佛教当作心灵鸡汤来消受,说的多半只是与个人情感、生活方式相关的一些小资式的小问题,表达的是一种多少有点矫情、做作的小情调和小清新。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东方早报》2014-06-22 06:53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民俗学研究“盯上”网络空间
下一条: ·采取有效措施 大力支持少数民族文化建设
   相关链接
·[林继富 周灵颖]西藏民间故事研究70年:理论建构与意义阐释·[孙九霞]小地方与大世界:一个边缘藏族社区的本土现代性
·中国西藏摄影及非遗文创服饰展在蒙古国举行·白玛措:《牧民的礼物世界》
·[邵卉芳]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西藏传统制陶技艺调查·[白玛措]从经济生活变迁到身份定义转换的研究:以西藏那曲嘉黎县为例
·[杨恩洪]西藏格萨尔说唱艺术抢救始末·[刘冬梅]技艺的“体化”视角:造像量度在西藏唐卡传习中的身体化过程
·西藏民间文艺工作座谈会在拉萨召开·讲座║ 次仁央宗:分析地理环境对藏族饮食文化的影响——以西藏自治区的藏族为例
·藏学家、西藏民俗学家和民间文艺家廖东凡先生辞世·[张虎生]西藏人地关系简论
·西藏6项国家级非遗实现数字化观赏·[沈卫荣]美国藏学主流的学术传承和学术批评
·西藏开展高龄传承人抢救性记录·西藏启动非遗体验园建设项目
·[邵卉芳]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遇和挑战·西藏召开《唐卡分类》地方标准讨论稿内审会
·著名藏学家次旺俊美辞世·[薛俊丹]尼西藏式黑陶的制作工艺及其发展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