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与产业体系相协调
城镇化的实质是产业和生产要素的集聚。山地城镇经济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在于培育产业支撑体系。没有产业发展作为支撑的城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建得再漂亮也是个“空壳”。云南要坚持城镇发展与产业成长“两手抓”,把城镇化与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服务业、促进就业创业结合起来,实现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联动、融合发展。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中,以产业发展繁荣城镇经济。以重大产业项目为抓手,做大经济总量,调整产业结构,做强支柱产业,增强发展后劲。充分发挥服务业扩大就业、服务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作用,提高物流、金融、商贸、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比重。
一要引导产业上山。要从各地的区位、资源、经济基础等实际出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引导有特色、有优势、有市场的产业向山地集聚,并以此推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二要抓好园区建设。工业园区是山地城镇建设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山地城镇产业发展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当前要突出抓好山地工业园区建设,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利用荒山、荒坡和丘陵等宜建山地建设工业园区。园区可以吸引东南亚、南亚地区一些加工制造业等产业,甚至是一些比较高端的制造业过来,使企业可以直接面向东南亚、南亚市场,减少中间环节。
三要培育特色产业。云南不能走其他经济发达地区走过的发展工业化的老路,搞传统的制造业,应立足于本地丰富的资源发展特色产业。要发展适合当地的项目,传统的旅游业和具有高原特色的农产品加工需进一步升级发展。大中城市要在合理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大力开发城市周边宜建山地,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现代林业以及特色旅游业,满足市民回归自然、休闲娱乐的需要。中小城镇要依托当地资源优势,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同时要通过招商引资、产业改造,着力壮大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一镇一业、一镇数业的特色经济发展格局。
5、与人居环境相协调
云南的优势是生态,是环境,是旅游、休闲、民俗等方面的资源。云南要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路子,推进生态宜居城镇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城镇建设各方面和城镇化的全过程,严格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不以征服自然、牺牲环境、毁坏生态的方式,不以破坏生态生命景观系统为代价推进城镇化,努力构建生态宜居山地城镇。
一要避走传统老路。从逻辑上而言,建设和破坏从来都相伴的,如何建设好但又不破坏生态,这本身也是个难题。东部地区先污染后治理、大污染小治理、有污染不治理的传统工业化路子要尽力避免。严格实行产业发展环境准入制度,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落后产能行业进入山地工业园区,要选择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
二要加强配套建设。加强城镇综合交通体系的规划和建设,围绕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完善综合运输通道和区际交通骨干网络,强化滇中城市经济圈、城镇集群和山地城镇各组团之间的交通联系,提升互联互通能力。
三要注重生态环保。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绿色发展战略,根据各地生态环境条件,科学设定山地城镇建设生态控制线,山地城镇建设不得占用生态用地,不得破坏自然生态系统,防止生态破坏和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发生,使山地城镇建设与生态建设和谐统一。
6、与民族文化相协调
山地城镇应是特色之城。“建出特色”的核心是文化。充分发挥云南省民族文化浓郁的优势,在山地城镇和新农村建设中彰显地域特色、民族特征。
一要尊重自然文化。云南民族众多,文化多样,在山地城镇化过程中,要尊重自然,保护文化。要依托各地特有的自然禀赋,着力保持山脉、河流、植被等自然系统,使城镇风貌、景观形态、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保护、挖掘和创造城镇独一无二的个性、品质与形态,彰显城镇个性和魅力。
二要用好历史文化。历史文化资源是山地城镇的重要内涵。要重视和保护云南已形成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打造特色文化品牌,铸就文化灵魂,提升城镇软实力。
三要彰显民族文化。民族众多、传统厚重、风俗浓郁是云南最大的特色和优势。要注重保护、挖掘和吸取地方民族传统村落布局、建筑风格的优点,展现民族村落和民居独有的审美价值,彰显和创造人与自然、城镇与环境的和谐之美。
云南山地多、民族多、农村人口多,各地地理环境、自然禀赋、风俗习惯、民族文化差异大,发展不平衡。云南山地城镇化,要科学规划,避免盲目随意;要同步解决“三农”问题,避免城乡脱节;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避免缺乏产业和人口支撑;要注重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要以人为本,避免人为推动农民进城,努力实现“守住红线、统筹城乡、城镇上山、农民进城”。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4年7月11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