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刘锡诚]历史的壮举 关键的一年──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普查的六条标准
  作者:刘锡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7-24 | 点击数:5139
 


  为了编纂“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和《中国谚语集成》)而进行的全国民间文学普查,从1985年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两个年头。根据有关文件规定以及集成总编委会的要求,1987年将是在全国范围内基本结束普查的一年。许多基层文化工作者、民间文学工作者、学校的师生参加了这项规模宏大的文化工作壮举。据统计,截至到1986年底,以县为单位,大约已有2/3的县基本结束了普查;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大约已有1/2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基本结束了普查。那些正在进行普查和尚未全面展开普查的地方,希望能抓紧1987年这关键的一年,以高度的社会主义责任感,加强领导,精心指导,按科学的要求把普查抓好,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由于这次普查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集成”领导机构分头组织力量进行的,有必要规定几条标准,作为各地参加普查工作的人员共同遵循的原则。合乎这些标准的,那里的普查就可以宣告基本结束了;不合乎这些标准的,那里的普查就不能宣告基本结束,或者需要返工,推倒重来。

  不久前,我参加了浙江省民间文学集成第二次工作会议,听到各个试点单位的汇报,又看了浙江省“集成办”发来的《民间文学集成工作通讯》,知道他们那里的一些情况。在浙江省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办公室于1986年3月17—18日召开的第一次民间文学集成经验交流会上,作为省内9个试点单位之一的海宁县作了普查工作汇报。他们的汇报中说:“海宁县过去进行过一次全县范围的普查,但由于当时条件关系,原搜集的作品与集成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必须进行复查和补查。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是要提高对编纂集成的目的意义的认识,反复认真学习理解‘三性’(科学性、全面性、代表性)要求,树立高度的责任感,有些地方还要有敢于自我否定的精神,只有这样,复查才能顺利进行。例如回浦乡在1983年就搞过普查试点,当时采风搜集来的资料已经过整理汇编成册。这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也是这次编纂集成的重要资料。但在当时,由于片面强调文艺为现实服务,致使人为地加入水分;有的对真实性注意不够,仅根据片言只语,凭借想象敷衍成篇;有的把人物向史实靠拢,用史料去匡正传说;有的动植物传说添油加醋,过分牵强。针对这些问题,他们在认真学习‘三性’要求后,就下决心把已经整理的24篇民间故事作具体分析,然后重新找故事手、民歌手进行采访复核,使之恢复原貌。由于进行复查,他们工作做得比以前更为深入,还搜集到不少原先没有发现的东西,取得可喜收获。”[1] 海宁县民间口头文学搜集工作的曲折经历,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他们已经结束了普查,但经过学习文件,他们认识到了他们那里的普查在某些方面不符合科学性的原则,表示坚决推倒重来,这种敢于否定自己的科学态度很值得学习。

  下面,我提出六条标准,供各地参加普查的同志们讨论、参考,这些意见并不是新的,而是已经颁发的“集成”的有关文件中都有的,我不过是作了一些综合和归纳而已。这些初步的意见,经过各地同志的讨论、补充、修改后,可以搞得更完善、更准确些。

  (一)作为一个县(乡、村),在这次普查中是否发现了在当地知名的民间故事讲述家、歌手和艺人?他们讲述和演唱的口头作品是否记录下来了?

  故事讲述家、歌手和艺人是一些有较高艺术才能的人物,他们一般都具有强记博闻、阅历丰富、能言善辩、风格独异等特点,他们讲述和演唱的口头作品数量多、质量高(如情节完整、语言生动),因而涵盖面也就比一般人相对地大得多,如把他们的作品记录下来了,他所在的村、乡里流传的作品大概也就差不多了。因为任何一次搜集、考察,都不可能像篦梳一样平均使用力量于每一个老百姓,总是事先掌握哪些人是会讲述、会演唱的人。对于一个村子来说,可能根本没有故事家、歌手和艺人,但对于一个较大的范围来说,如一个县的范围内,大抵就有这样的人物。

  (二)当地流行的民间文学体裁(形式、种类)是否都已经搜集记录到了代表作品?

  每个县(乡、村),在普查中都应摸清流传着哪些体裁的口头作品。神话、传说、故事各有哪些种类的作品?民歌各有哪些体裁或形式的作品?谚语各有哪些类别的作品?有些是普遍存在的体裁、形式、种类,有些则是本地区、本民族所独有的体裁、形式、种类。每一种重要的体裁(形式、种类)都应努力搜集到并记录下有代表性的作品。

  (三)广泛流传的或有普遍意义的民间口头文学作品,是否已经搜集到并记录下来了?

  从全国来看,从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来看,都有一些广泛流传的、或有普遍意义的作品(例如我国的“四大传说故事”),不能因为这些作品到处都有流传,就给予忽略。相似性、传播性是民间口头文学的特点之一,如果我们忽略这类广泛流传的作品,那么民间口头文学的传播问题(传播路线、流传范围、变异与嬗变、地域特点等)就变得模糊不清了。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恒]戏曲地域文化研究离不开传播学、接受美学视角
下一条: ·[刘锡诚]谈谈民间故事的记录、整理及其他[1]
   相关链接
·[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张海月]聊天记录里的故事:“数码一代”的民间文学实践
·[卫则戎]民间文学的社群认同与文化认知探讨·[王祖悦]20 世纪初民间文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所揽月]遗产旅游中民间文学的传统化实践·[米思璇]革命故事讲解员的表演与实践
·[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
·[郭阳]网络民间文学定义再探究·[陈钰文]非遗保护与传承视域下民间文学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策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
·[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