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杨鹤书]黎族传统文化的若干问题
  作者:杨鹤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7-04 | 点击数:9267
 

 

黎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约110多万人(1992年),主要聚居在以五指山区为中心的海南岛中南部。由于方言、地域、风俗、服饰等方面的差异,内部又分为“”、“杞”、“润”(也称“本地”)、“美孚”、“赛”等五个支系。黎族人民从远古起就繁衍生息在祖国南端最大岛屿的热带丛林环境下,发展自己的经济和社会,创造了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现就黎族传统文化的若干问题,谈点不成熟的意见以求正于方家。
 
一、黎族传统文化的几个特点
 
黎族传统文化和其他民族传统文化一样有着多种的属性。如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区性、传承性、社会性、时代性、多样性、相对的独立性等等。我觉得最突出的是它的丰富性、多重性和善交流性(相溶性)。
1.传统文化的丰富性。解放前,部分黎族人民(指“合亩”地区)仍以较原始的农业为其主要的生产部门,以狩猎、采集、捕鱼为辅。他们使用简单的工具和主要利用当地的天然原料创造了丰富多彩、精美异常的物质文化。如用于原始农业的铁刀木插、木犁、木耙、钻木取火工具,赶鸟兽用的叮咚板,收割稻穗的小巧手捻刀等,虽然原始粗拙,带着人类童年幼稚的印记,但如钻木取火工具等,用搓动一根木钻砧木,加以助燃物,便能在两三分种内生起火来,这不能不使人敬佩黎族人民的创造力和征服自然的精神。比如黎族男子都善于狩猎,他们除了用火枪打、弓箭射之外,还用挖陷井、下套索等猎取野兽,尤其是他们创造的用以剌山猪的带索脱柄倒剌茅,更体现他们的勇敢和智慧。黎族男子都善于编织,他们用当地盛产的绿竹和产于黎母山和五指山中的优质藤条编织出了箩、筐、篓等等,做工精细,形制美观,技艺高超,既是实用物品又是一件件工艺品。
黎族的纺织久负盛名。早在唐、宋时期黎族的棉纺技术已达较高水平。直到解放前,黎族仍保留轧花机、弹棉弓、脚踏或手摇的纺车、卷线架、理经架、纺织腰机、撷染架等各种纺织工具。他们就是利用这些纺织工具,生产出色彩绚丽的花裙布、黎锦、黎单、花带、木棉被等等。黎族各支系的妇女都有较高的织造技能,尤以“杞黎”和“本地黎”的织造技术更为高超。如五指山的杞黎在花裙布上能织出项链纹,鱼纹、狗脚花纹、鼠花纹、竹花纹、猿花纹等十多种花纹。琼中杞黎也能在花裙布上织出藤纹、锁匙纹、蜈蚣脚纹,雌帽花纹、虫花纹、甘工鸟纹等十几种花纹,且各种花纹上套上青、白、红、黄、兰等颜色,五彩斑斓、蔚为美观。本地黎的上衣下摆前后的花幅均织以贝纹为地,上复人和牛、鹿、山鸟等动物图案。其超短花筒裙除织以人和动物图案为主的繁褥花纹外,还能镶嵌以珠贝(经)线,和以鹅毳(绒)间色丝织成的,浓丽灿烂,熠熠生辉,实为华丽珍品。这种纺织品早在乾隆年间已有记载①。
黎族的雕刻工艺亦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本地黎胞多在牛骨簪、牛角号、尖刀柄、竹筒、针线盒、纺织工具、插刀格、屋柱、木刀鞘、神桌、神板、鬼符上刻上各种图案。雕刻图案有四种类型,生产工具方面有刀柄、刀鞘、箭杆、纺织工具等,多雕刻牛鹿和星月点纹饰;生活用具如烟筒、盛水筒、竹盒、针线盒等以雕刻几何纹和水波纹为主;屋柱则雕以表示欢乐和吉祥的龙凤饰纹;神桌、鬼符等则雕饰以古人舞蹈和神奇怪物等②。这些雕刻纹饰,抽象地反映了自然景象和人们的观念。
表现上层观念的黎族传统文化亦是极丰富的。黎族有自己独特的风俗,如姨表不婚、同宗不婚和婚前恋爱自由的风俗,过去普遍存在。个别地方至今仍有残存的“夜游放亲”的习俗,“不落夫家”和寡妇改嫁自由的习俗。葬俗方面,过去人死后以独木为棺当天装殓、当天埋葬、不建墓冢之俗和男的死后葬于本村公墓,女的死后则须抬回其娘家,由娘家料理丧事并葬于娘家公墓地,这是一种反映母权制遗存的习俗③。
黎族的天文历法知识与农事关系非常密切。清·张庆长说:“黎内不记年月,无令节……然耕作收获,颇占四时节气不爽毫发云。”④他们除了根据物候变化以掌握节令变化外,还有一套类似汉族十二地支生肖计日法。其计算日子以十二天为一周期,分为猪日、鼠日、牛日、虫日、蛇日、火日、龙日、鱼日、蚊日、猴日、鸡日、狗日。大约30.5个周期为一年。“合亩”地区,以十二地支纪一年为十二个月,把十二月和一月称为“中间月”和“年月”,每年的中间月和年月是准备过年的月。所以,《定安县志》说“二月即饮年酒”⑤。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呵护祠堂文化,融入现代乡村治理
下一条: ·[许秋华]二人转“包公”戏的东北民俗文化解读
   相关链接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王鹏飞]双面关公:论数字化时代下的非遗再生产
·[刘阳]“文”与“艺”:兔儿神形象的地方生产·[李才景]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岷州宝卷
·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朱韵伊]表演传统的新生及其受众的饭圈化
·[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马速]符号消费中的青年群体与传统文化知识生产:从国潮热中的神话元素商品谈起
·[刘雨婷]锦绣鞠艺·[何潇 俞冰]共同富裕视野下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路径刍议
·[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柯小杰 王君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服务民族学专业教学
·潍坊风筝会联动《王者荣耀》,让传统文化传承跨越时空界限·[丁木乃]新冠肺炎疫情下凉山彝族禁食“野味”的生态伦理思考
·[杨煜坤]困境与超越:“轻文明”图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生存境况思考·[任积泉]新时代背景下河西宝卷传承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萧放 贺少雅 鞠熙]文化礼堂建设的经验、问题与对策·[范长风]医患之间的共情与病痛叙事
·探索节庆活动数字化 为传统文化活化带来新方式·[李亚星 格勒]藏族青年婚照的影像表达初探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