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非遗”项目大多承载着传统的手工艺生产方式和民俗文化内涵,对这样一种流动的文化遗产与对文物博物馆式的保护相比,生产性保护无疑是对其最为合适的传承手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具体是指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由此也就衍生出了“经济民俗”的概念,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实现生产开发与保育文化内核、传承民族文化精神的平衡。
民俗文化消费数额惊人
如果某设计师应邀为某宾馆设计一个体现地域色彩和民俗风情的整体装潢,那么他要么自己去从事民俗文化的调查研究,要么设计须得向民俗专家讨教。这时,民俗的知识便显示其重要性,因为当地规划要求宾馆设计须配合地方的民俗旅游,设计师不懂民俗就没有办法完成这项使命。宾馆餐厅的菜单上,地方土菜大行其道,过去人们认为很土气的东西,一下子成为最吸引人的东西。同时,设计师还被要求将活动空间设计到室外,因为会有地方民俗表演。同时,附近的几幢老屋、几条老街作为民俗景观,成为吸引游客的主要对象。这就是我们现在常见的民俗旅游,是民俗经济最为显著的存在方式。每一个传统节日的到来,如清明、端午、中秋,尤其是春节,中国人,包括周边国家的民众,都会卷入节日盛典,引发规模盛大的消费行为。一般来说,春节七天的消费,对于有些家庭来说,要占到一年消费的五分之一,有的甚至更多。据统计,2014年北京春节期间,半数市民消费额达5000元,而2013年1-8月间,市民人均消费才17314元,民俗文化带来的消费及其对于经济的推动可谓惊人。
几代民俗学人建构经济民俗学科内容
经济民俗学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启动了行程。民俗学几代学人也为建构经济民俗的学科类属进行了不懈的尝试和努力。20世纪80年代,乌丙安先生在其著作《中国民俗学》一书中就列出“经济的民俗”大类,并指出:“经济方面的民俗传承在近现代民俗学理论中是被忽视的重要方面……当代中国民俗学如果不立足这一点,那么要想研究民俗的规律,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是为什么当代我国民俗学突出经济的民俗研究的关键。”钟敬文先生在《民俗文化学发凡》一文中提出了“经济民俗文化学”的概念。他认为经济民俗文化学包含生产、经营、消费和分配的习俗四个部分的内容,这就打破了民俗学仅仅关注民间文学和习俗的传统,开拓了新的服务民生的空间。英国民俗学家班尼女士认为,引起民俗学家注意的,不是耕犁的形状,而是耕田者推犁入土时所举行的仪式;不是渔网和渔叉的构造,而是渔夫入海时所遵守的禁忌;不是桥梁或房屋的建筑术,而是施工时的祭祀以及建筑物使用者的社会生活。这种颇具浪漫色彩的民俗学,在今天看来是不合时宜了。
20世纪90年代末,杨太教授出版了《中国消费民俗学》一书,为经济民俗学的内容再添新页。同时江帆教授在其著作《生态民俗学》一书中明确使用了“经济民俗”或某某经济民俗的话语。从“经济的民俗”至“经济民俗”,可见经济民俗学已越来越接近其本质。21世纪初,“经济民俗学”的概念由何学威先生在其著作《经济民俗学》一书中正式提出。该书进一步丰富了经济民俗的对象世界,比如在生产民俗中除农、林、牧、渔、工以外,还增加了科技版块,在消费民俗方面,除商业、衣、食、住、行以外,另加了节日消费、旅游消费。同时,全书还增加了家族企业、乡镇企业和都市民俗的内容。何先生认为经济民俗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它是朝着实际应用的研究;同时它也是特殊的民俗文化学,是“以民俗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研究人民经济生活中的民俗文化因素,研究这些因素对于经济的影响”。
民俗经济与经济民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二者关系
田兆元先生讨论了经济民俗学的两个研究对象:经济民俗和民俗经济,并阐释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田先生认为,民俗经济的概念与经济民俗的概念有很大不同,一般说,经济活动中的民俗是经济民俗,如开业庆典,相关民俗设计等,而因为民俗引发的消费及其经济活动则属于民俗经济,如节日消费,婚丧嫁娶消费和民俗旅游等,但不能够把它们截然分开。经济民俗学既要研究经济活动中的民俗,也要研究民俗经济。与民俗类产品的生产、商业相关的民俗,其经济民俗就是民俗经济的一部分,如黄酒业的开业庆典,黄酒本身就是民俗产品,而开业庆典则是为了促进黄酒本身的生产和销售的习俗,在这里经济民俗和民俗经济是完全叠合的。有的生产和销售本身不是民俗产品,如汽车销售,但汽车销售店举行的开业庆典活动、安财神活动,则是经济民俗,而一般销售出去的汽车不能算作民俗经济。可是,因为民俗活动、节日活动造成的汽车销售额的增长,则也是民俗经济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民俗经济和经济民俗二者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田兆元先生还通过三个方面对民俗经济进行了界定:第一,与民俗活动直接关联的生产与消费,包括生活类相关之衣食住行与婚丧嫁娶等产品生产与消费;第二,民俗的演艺及其民间文艺相关的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与消费;第三,民俗活动带来的消费,比如民俗旅游、节日消费等、人生礼俗消费等。民俗经济体量巨大,最保守估计,要占据民众消费的五分之一以上。这样重要的经济活动,开拓经济民俗学的研究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建立认同性文化是民俗经济经营的关键
经济民俗学学科的核心旨趣是什么呢?依照田兆元先生的观点,是探索认同性经济的轨迹。民俗是一种认同性文化元素和行为,有些民俗有了几千年的传承历史,在中华民族成员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认同。民俗经济的发生,缘于这种认同感的建立。比如礼尚往来消费,婚丧嫁娶消费,节日消费,强大的群体认同,产生了强大的经济能量。一个民俗事像,其影响力远远超过日常事像。比如白蛇传的故事,对于杭州来说具有何等的意义,我们简直没有办法评估出来。其西湖的核心景观,与白蛇传故事高度叠合,在广大的民众中,这种认同感是强烈地不由自主地存在着的。因此,西湖除了人文价值高,经济价值也是非同寻常的。而十倍于西湖面积的武汉东湖,由于缺少白蛇传这样的民俗资源,其经济价值则不如西湖的十分之一。认识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找到老字号和非遗生产性保护工作的路径,有些老字号衰败,有些非遗产品被民众抛弃,除了产品本身,根本问题是认同感消失。建立文化资源与大众的认同,是民俗经济经营的关键问题。
经济民俗学要吸收制度经济学,中国传统经济学,以及地域文化学的成果,创造出经济民俗学的学科体系,以推动民俗经济的发展,促进经济的转型。民俗经济的发展,对于民族自豪感建立,民族认同感的提升,都是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的。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稿件主要由北京华年喜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策划
策划执行:王琳 张芸
wenhuayishu_jjck@sina.com 010-65592068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2014-06-27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