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追求高质量的汉学研究,一方面需要利用好一手资料,另一方面要加强读懂古汉语这项基本功。与其他学者相比,汉学家研究的独特价值就在于第一手文献研究。这个基本功就是一遍一遍地看,一遍一遍地读,深入研究者的思想,多看、吃透、消化和吸收。此外,研究者还必须看从古至今对同一文本、同一句话、同一个字的不同版本的注释,然后以自己的判断,甄别恰当的注释,在不明白的地方进行标注。
今年恰逢中法建交50周年,也是法国汉学建立200周年,其间法国汉学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当代的法国汉学家在研究什么?取得了哪些成果?他们翻译与研究中国典籍对当代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有哪些作用?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东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雷米·马修(Rémi Mathieu)。
1追求一手资料的高质量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报》:今年是法国汉学建立200周年,它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马修:20世纪以前,法国汉学家以明末清初时期来华的传教士或耶稣会士为主,他们翻译了大量中国古代经典,做了很多实地考察,为介绍中国文化作出了贡献。但他们很大程度上是以传教为目的,因此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色彩。为了在中国经典中寻找体现中国先民信仰上帝的表述,他们在翻译中国文本时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解构和重构,文本翻译到海外后,就掺入了很多基督教中心主义的思想。
清末民初以后,法国才出现了真正的汉学家。比如沙畹、伯希和等,他们研究中国不是为了把中国变成西方殖民地或基督宗教的一部分,而是基于学术目的,比较客观地研究中国的方方面面。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科理论的创新,以及新出简帛文献的发现都给汉学家提供了新的思路,欧洲和中国社会的变化使得当代法国汉学研究与二战前不同,当代法国汉学涉及中国历史文化的视域更为宽广,研究方向也已经转变。比如当代中国学者倾向于研究马克思主义等现当代理论,而不是先秦思想。之前的一些学术理论已经不适应当代汉学研究的需要,比如在欧洲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结构主义理论很流行,但现在解构主义、后现代理论却在兴起,不同时代的汉学研究要结合所处时代的理论,才更容易被当时的学者和读者接受。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您介绍一下法国汉学的特点。
马修:与西方其他国家的汉学研究相比,法国汉学至少有三大特点:第一,法国汉学建立时间最早,早在拿破仑一世时期就已存在,自1814年雷慕沙首次在法兰西学院开设“汉语—鞑靼语—满语讲座”算起,已经有了200年,同时法国也是传统汉学的中心。第二,研究成果数量较多。虽然法国人口少、国家小,但其汉学家及其所出版的相关著述的数量可是非常大的。在研究的地域、民族、语言、历史、宗教等各个方面都有辉煌的成果。法国汉学在一代代汉学大师的推动下不断发展,代表人物有译注《史记》的沙畹,因敦煌手稿研究而闻名于世的伯希和、葛兰言、儒连,还有著有《中国上古史》的马伯乐等。第三,法国汉学具有对文本和注释的细致分析传统,尤其在小学研究中追求对第一手资料的高质量研究,其他国家的现当代汉学家很少去读一手资料,但法国的汉学家既可以掌握不同学科研究方法,又能读懂中国文献,他们的研究以小学为主,对于古典文献和简帛往往是逐字、逐条,以作注释的方式去钻研。20世纪初,法国汉学与英国、日本的汉学一样,成为当时最重要的汉学研究之一,正是由于它重视文献,而不是考察人们的生活,比如沙畹的皇皇巨著《史记》译注,至今仍是唯一的法语版本,也是我们了解汉代以前中国上古思想和历史的必读经典。其他西方国家的汉学家,比如很多美国汉学家则会选择利用战后新出版的文献或者中国学者的评述来做研究。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6月23日第611期 【本文责编:CFN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