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也好艺术也好
最终还是跟人衔接
商报记者:莫言曾在一次演讲中讲述了少年时代聆听历史传奇、逸闻趣事,对他日后写作人生的影响。在您看来,孩子从小听故事、读故事的意义何在?
黄永松:文学也好,艺术也好,最终还是要跟人衔接,跟生命衔接。
19世纪的德国,在普法战争后,国势正由衰弱逐渐复兴。那时有格林兄弟俩,他们从民俗神话研究开始,进一步采撷德国民间故事,并提升了故事的想象力及意义,撰写成包含280多则故事的《格林童话全集》。据学者说,这套书对近代德国的教育和文化有极大的影响。格林童话使德国的孩童从小便受到德国文化的启蒙,使他们从民族情感的维系中,奋发求进。
中国过去很多故事,原本是在农村恬静无事的夜晚,由家中父老闲闲摇扇,讲述给孩子们听的。这些故事不只打开了孩子的精神世界,展开了孩子辽阔的心胸,无形中,自然建立起了中国伦常的亲情。我记得艺术家吕胜中告诉我,他小时候听爷爷讲故事最多的就是全家人在剥玉米粒的时候。白天玉米收了,晚上要把它剥成一粒一粒的。大家围着灯火剥玉米,爷爷的任务就是讲故事。这些故事影响了他一辈子。
我们的《中国童话》出版30年,依然被大家认可,也说明了一个问题,文化故事的滋润,对人的心灵影响非常大。有一些刚考上大学的孩子,就背着这部书回到台北汉声巷来找我们,告诉我们,这些故事在他们要考试的时候,压力很大的时候,和父母意见相左的时候……都会去偷偷地看,阅读喜欢的故事,来度过阴霾的时光,然后让他们可以走得更好,还有些孩子是看《中国童话》长大的,等他们有了子女之后,就把这套书作为“传家宝”,讲给他们的孩子听。
商报记者:在台湾的三十年间,《中国童话》也应当受到过很多新的童话书的冲击,包括社会也在改变,它依然能保持生命力吗?
黄永松:我们今天科技太发达,小孩子都会玩电脑、玩iPad。但这个电子化的世界没有妈妈的语气、妈妈的心跳、没有口耳相传的亲情传递,没有沟通,更重要的是没有信息的过滤。过度依赖这些电子设备会造成生理上的伤害、情绪上的伤害。会使得孩子越来越孤立,社会交往能力越来越弱。而80后90后,过去都是爸爸妈妈抱着读故事的,或者全家围在一起。他可以感受到爸爸的语气,妈妈的心跳和体温,把这个故事牢牢记住,哪怕长大了都牢牢记住。我们过去听故事的环境是在大自然里,或是在全家人可以团聚的场合,但现在全家人是分裂的,这就是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区别。希望《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可以给启蒙阶段的孩子构建一个健康的新世界。
商报记者:大陆的孩子现在喜欢看紧张刺激的恐怖小说,《中国童话》的引进是不是能给他们帮助?
黄永松:喜欢看恐怖小说大概是因为日子太平庸,而《中国童话》不只是提供新奇的故事,故事之后更有知识,有一些经验的传授。希望《中国童话》能重建孩子的价值观。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城市商报 2014-06-13 B10版 【本文责编:CFN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