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黄永松:给孩子最美的中国童话
  作者:记者 姜锋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6-15 | 点击数:8982
 

·商报读书会名家访谈·

本期嘉宾 黄永松

  商报记者 姜锋

  或许你从没听说过黄永松,或许你并不曾读过黄永松创办的《汉声》杂志,或许你也不了解黄永松正在做的抢救民间文化的事,但你一定知道“中国结”。正是他,将“中国结”从民间抢救、整理出来,甚至这个名字都是他命名的。从此,“中国结”的名字由台湾地区传遍全世界华人区,再传回祖国大陆,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

  黄永松,台湾出版人,中古乡土文化遗产积极的抢救者。创办《汉声》杂志40余年来,黄永松遍走中国田野乡间调查,采集“中国的”、“传统的”、“活生生的”民间手工艺文化,努力建立一座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库。2006年,《汉声》被美国《时代周刊》誉为“最佳出版物”,也是在同年,黄永松被冯骥才基金会授予“中国民间守望者奖”荣誉称号。

  而在他抢救、发掘的数不清的传统民间文化中,多达362篇的源远流长的《中国童话》是其中一颗熠熠发光的明珠,自从1982年出版以来,《中国童话》 迅速风靡华人世界,三十多年来畅销不衰,这些来自农业时代的床边故事,抚慰了一代又一代华人未来的心。而由于种种原因,直至最近,《中国童话》简体版《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方在大陆面世。

  在黄永松看来,花大精力做这部书,就是为了文化的寻根,弥补中国童话、中国文化流失的缺憾,“其实要想明天更美好,需要从孩子入手。小孩子觉得是好东西他就会记住,甚至影响他一辈子。《中国童话》就是将我们寻到的中国文化,扎根在孩子心中,唤起孩子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尊心。”

  【人物名片】

  黄永松

  1943年生于台湾桃园,1967年毕业于“国立艺专”(今“国立台湾艺术大学”)美术科,1971年创办《汉声》杂志。台湾出版人,设计师,中古乡土文化遗产积极的抢救者。

  创办《汉声》杂志30余年,黄永松遍走中国田野乡间调查,采集“中国的”、“传统的”、“活生生的”民间手工艺文化,努力建立一座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库。40多年的编辑、设计工作漫长而坚定,制作出版了200多种有关著作。

  2006年,《汉声》被美国《时代周刊》誉为“给内行看的最佳出版物”,也是在同年,黄永松被冯骥才基金会授予“中国民间守望者奖”荣誉称号。

 

  我们是在台湾的中国人,心怀自己的祖国文化,目的是把祖先的文化整理好。所以我们民间文化没有停,孩子的教育我们也没有停,接下来我们的目标是绘本,更低年龄,年龄低才不会接触电脑。给他强化,根要稳重。他长大后才能面对工具,正确运用工具。

  ——黄永松

  将我们寻到的中国文化的根

  扎根在孩子心中

  商报记者:当年怎么会想到去做这套《中国童话》的?

  黄永松:1970年至1980年,台湾地区正处在激烈的西化过程中,新生一代的孩子多半阅读翻印自欧美、日本的儿童书籍,很少能看到图文优美的中国读物。孩子们只认识德国的白雪公主、美国的米老鼠、日本的无敌铁金刚……如此失根于自身的文化沃土,无怪乎民族意识一代比一代低落了。这令我们十分忧心。甚至我们自己搜肠刮肚给孩子讲故事,最后却发现,记忆中的故事怎么都是西方的?这种情况使我意识到,我们被西化得太严重了。

  商报记者:花这么大精力做这部书就是为了抵御西化?

  黄永松:是为了文化的寻根,弥补中国童话、中国文化流失的缺憾。

  台湾的物理学家沈君山老师给我讲过一个故事,让我得到了启发。他说,围棋界有一个不世的天才高手吴清源,小时候下围棋就所向披靡,14岁东渡日本,19岁就对阵围棋大师本因坊秀哉名人,在之后的20余年,吴清源击败了当时所有的超一流棋手。吴清源有个日本朋友叫木谷实,也是围棋高手,两个人是瑜亮之争。但后来木谷实回到日本乡下去了,吴清源对他的做法很是不解。

  1952年,吴清源收了台湾一个弟子林海峰,林海峰也很争气,拿了好几个冠军。就在他真正要步入巅峰的时候,突然发现陷入重围,出现了很多与他同龄的年轻高手。原来这些棋手都是木谷实的学生,当年他回到乡下后专收八岁的孩子,成立木谷门,用教育培训的方式来推动围棋发展,若干年后就高手如云了。

  这个故事给我启发很大,你想明天更好,要从孩子入手。沈君山老师一直鼓励我们一定要把这件事继续做下去。他说,你觉得好的东西,大人如果不听,那你可以给孩子讲,小孩子觉得是好东西他就会记住,甚至影响他一辈子。《中国童话》就是将我们寻到的中国文化的根,扎根在孩子心中,唤起孩子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尊心。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城市商报 2014-06-13 B10版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围观中国古文物中的马
下一条: ·“当代荷马”居素甫·玛玛依铸就《玛纳斯》传奇
   相关链接
·[吴灿 柏仙爱]叙事、情感与认同:图像符号的文化构筑与共同体隐喻·[王小明]视觉人类学视野下的西王母图像审美探究
·[孙瑾]故事与图像人物的替代性演变·[梁韵彦]南渡坡仙:广州祠堂壁画中的苏轼图像研究
·[崔茜]农事年画的产生原因探释·[柴春椿]再现、象征与表现:从功能论解读汉宋间舜帝传说的图像叙事
·[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张杨格]当代视觉文化影响下民俗学田野图像研究
·[杨延平]汉代西王母神画嘉禾图像再探·[王海娜]葛洪信仰与葛洪题材木版年画初探
·[孙瑾]试论吐鲁番麻布诃梨帝母画像的构图来源·[马梦莹]后土图像身份判断新论
·[衣晓龙]作为心灵图像物化的徽州民居·[王加华]中国古代农耕图像研究的理念与方法
·[唐睿]圣王与孝子:帝舜图像谱系及其符号建构·[孙冬宁]画中有戏
·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2年年会征文启事·[孟令法]越界—虚构化行为:仪式生活与图像叙事的非常态表达
·[王均霞]朝向普通人日常生活实践的神话图像叙事研究·[王均霞]普通人日常生活指向的手工艺与神话图像叙事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