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堂号:记载家族历史 传承优秀文化
  作者:记者 刘婵 张妮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5-29 | 点击数:6836
 

  相对于李姓来说,卜姓人要少得多,这让从商的卜殿磊有时会感到“孤单”。他告诉记者,他们的祖先是卜商,即孔子的弟子子夏,堂号叫西河堂,源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子夏曾经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这也是我们家族一直践行的准则。”卜殿磊说,爷爷是医生,认为行医就是帮助别人很好的方式。从爷爷那里,他听到了很多先辈乐于助人或者治病救人的故事。

  尽管自己未走上从医之路,但是卜殿磊仍用其他的方式践行着“四海之内皆兄弟”。“姓卜的很少,因为姓氏的孤独感,我建立了一个炎黄卜氏宗亲网,通过这个网站,认识到很多不同地方的卜氏宗亲。同时,我们也很注重跟其他姓氏宗亲会联谊交流。”他说,“其实每个堂号都记录着一个家族奋进的历史。直接说堂号,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我们稍加观察,就会发现它的内涵不但被传承着,而且得到了发展,使用得非常广泛。”

  受到现代社会冲击

  现代化的不断发展,让传统文化在当代受到很大冲击,堂号也不例外。“明清时期祠堂和家谱的普及,让堂号广为人知。但是现代,随着居住方式和家族观念的改变,堂号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一些比较著名的堂号目前虽然仍在沿用,比如陇西堂、清河堂等,但是大多数堂号已经很少被提及。”常建华说。

  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一是群体居住方式、建筑方式的改变,人口的大量迁徙,让堂号所依存的物质载体消失;二是中国人对于名号的习惯也发生了变化,原来一个人有名、字、号,书房也有名号,但是现在人们对此的重视程度降低很多。常建华认为,与传统文化的其他方面类似。“总的来说,对堂号的保留,南方比北方完整,农村比城市完整。”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通讯的发达,寻根问祖成为一股浪潮,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都聚集到宗族发源地,追根溯源,缅怀祖先,很多祠堂和家谱得到重建,这也为包括堂号在内的家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以位于浙江和福建交界处的浙江省苍南县为例,随着苍南人逐渐富裕,修建祠堂成为一股热潮,据统计,苍南县农村共有大小祠堂706所,多数投资都在百万元以上,面积最大的祠堂有1万多平方米。

  福建省龙岩地区是客家人的主要居住地之一。在当地,不管是宗族祠堂的修建,还是传统家族活动的组织,都受到当地居民的重视和欢迎。今年农历春分时节,就有4万余名海内外李氏后裔齐聚龙岩市上杭县李氏大宗祠寻根谒祖。上杭是客家祖地,现存许多保留完整的客家开基始祖的祖祠、祖墓和散佚于民间的族谱史料,对海内外客家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对于很多宗族来说,寻根问祖的意义不仅仅是缅怀祖先,更多是出于传承家族文化的愿望。以柳氏为例,柳氏宗亲联谊会会长柳哲说,1996年他倡议成立联谊会,得到了很多柳氏后人的支持,现在经常参加活动的柳氏后裔已经有千余人。大家除了在特殊日子祭奠祖先,还会致力研究、弘扬、传承柳氏家族文化,“不仅是堂号,还有家风、家训等,都有很积极的现实意义。比如我们家谱中提到的不能赌博、奢侈,要扶贫、帮困等,也是当前价值观的体现。我平时就经常给孩子讲祖上名人的故事,让孩子在与自己相关的故事中受到教育,也增强了他们的家族荣誉感。”他说。

  “传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摒弃了一些负面作用,将正面的东西留了下来,这些精华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合。堂号是这样,家族文化的其他方面也是这样,这都是很重要的文化传承。现在,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传统文化对于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也逐渐开始重视起来。这不仅对于一个家族,甚至对一个民族的发展,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民俗专家乌丙安说。(记者 刘 婵 张 妮)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4-04-04 14:13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那些年,我们听过的叫卖声
下一条: ·[杨正权]论祖先崇拜与西南民族服饰文化
   相关链接
·[孟令玉]乡土变迁下的家族发展·[郭娇斌]家族与神明:以福建漳州南靖梅林魏氏家族为考察
·[彭田菲]仪式操演与身体建构:基于鄂西土家族“撒叶儿嗬” 丧葬仪式的田野调查·[高荷红]赫哲族“伊玛堪”歌手传承路线探幽:以三个家族为例
·[吴滔]祖先记忆的再创作:一个运河沿线丝业市镇家族的故事·[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刘晓悦]民俗文化对家族成员间情感的凝聚作用·[邹晨欣]疫情危机下屯堡金氏家族秋祭仪式考察
·[罗兆均 何志强]从宗族到家庭:土家族村落信仰空间与权力走向·[孙正国 熊浚 刘梦]长阳土家族白虎文化的融合传承论
·[侯有德]湘西永顺土家族祭油神习俗研究——基于长光村的田野调查·[罗兆均]家神的较量:湘黔桂界邻地域社会的家族互动与信仰建构
·[王庆]土家族舍巴日仪式的田野民俗志——以古丈田家洞为中心·[八木透 晁汐]民俗学中婚姻问题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王丹]生活歌唱与仪式表征:清江流域土家族人生仪礼歌研究·[刘文江]记忆、展望、重复与认知:谣言“叙事家族”的心理机制研究
·[龙圣]清代白帝天王信仰分布地域考释·[龙圣]地方历史脉络中的屯堡叙事及其演变
·[姜义华]礼敬人生——《图说中国人生礼仪》代序·仲富兰:《图说中国人生礼仪》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