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家乡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家乡民俗学

[刘铁梁]劳作模式与村落认同
————以北京房山农村为案例
  作者:刘铁梁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5-17 | 点击数:5681
 

  摘要: 近代以来,受工业化和城乡市场体系变迁的影响,北京西部农村的农民在土地耕作之余除了进入工矿企业做工之外,还在副业手工业的商品化生产中投入更多劳力,使得不同村落的商品生产走向专业化。在这个过程中,村落集体无论在生产技能还是在市场竞争能力上都进一步拥有了共通的身体经验,从而增强了村落的认同感。可以提出"村落劳作模式"的概念,用以观察村落集体在进入市场经济过程中日常生产行为模式的变化,理解这种变化对于村落共同体的自我认同产生了怎样的作用。民俗学历来关注不同群体身体经验的文化现象,经由对于村落劳作模式变化的观察,可以深刻体会农民如何参与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作为,这应该是民俗学参与城乡社会发展研究的一种贡献。

  关键词: 村落; 劳作模式; 认同; 身体经验;


 (本文刊于《民俗研究》 2013年第三期,浏览全文请下载caj版本附件)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上一条: ·陕西10村民耗时4年编“村志”:7万字 含民俗人物
下一条: ·文远荣:把苗族文化收集与整理工作进行到底
   相关链接
·[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赵永恒 郭静暄 马驰]传统体育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张兴宇]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利用
·[游红霞]妈祖文化与郑成功文化的谱系交融及其对两岸民众认同的影响·[叶泽强]地方村落保护神的建构与重构过程
·[杨雨秋]从南汇哭丧歌看出嫁女和入赘婿的身份认同困境·[杨雨点]语言、行为、物象:湖南新晃“孝梅节”节庆的多元民俗叙事与文化认同
·[谢红萍]身体技艺、文化认同与区域发展·[武靖佳 胡燕]从村落节俗到舞台展演:溱潼会船的变迁研究
·[吴言]劳作模式与村落共同体的关系·[魏丽]辨别“父亲”与自我认同
·[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孙正国 夏楠]大禹叙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研究
·[沈昕 孙宇梦 葛惠芳]文旅融合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的空间生产研究·[路童越]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的新疆各民族共同饮食理念研究
·[李向振]公共事件中的村落政治及其实践逻辑·[李娟]山西北朝多民族服饰文化融合实践
·[雷伟平 宋军朋]三官信仰在马来西亚的谱系与文化认同·[甲巴拉则]“谷册乌”:凉山彝族民间故事中“为支格阿鲁报仇”文化逻辑考释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