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综述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综述

[胡阳全]近年国内白族研究概述
  作者:胡阳全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5-07 | 点击数:16071
 
 
三、文化及婚姻家庭研究
 
关于白族文化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李缵绪著《白族文化》(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认为:白族文化主要由石器文化、青铜文化、口录文化和文人文化组成。其发展历史,大抵经历了原始文化、滇文化、爨文化、南诏文化、大理文化、元明清文化等几个阶段。其发展过程,在继承了固有传统文化的同时,对内,吸收了大量的仰韶文化和楚蜀文化;对外,吸收了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的古文化,形成了白族源远流长、色彩斑斓的文化。服饰文化:尹素卿《白族服饰》(《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指出:白族服装因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异。男子服装一般与汉族基本相同。青年人喜欢穿白颜色对襟上衣,外穿黑色领挂,蓝色裤子,腰系拖须裤带,惯背一个艳丽夺目的绣花背袋,缠白色或蓝色的包头巾。碧江一带的白族男子,在衣服外边再加一件麻布坎肩,衣长过膝。乐夫《略谈白族服饰》(《民族文化》1984年第2期)则从白族的帽子和围腰、鞋子和袜子各种绣花饰物、各种首饰等方面,论述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地区的白族在服饰上具有不同的特色。有关白族服饰的论文还有:章虹宇《鹤庆白族妇女服饰》(《大理文化》1983年第6期),王元辅《滇人和白族的发式服饰比较研究》(《大理文化》1985年第6期)。茶文化:苏松林《白族“三道茶”文化特征初探》(《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4期)一文认为:第一,三道茶是白族文化的结晶。第二,三道茶体现了白族人生的哲理,即一苦二甜三回味,象征人生三部曲、事业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三,三道茶体现的白族文化特征,即白族善于吸收其他民族先进文化的兼收并蓄这一特点。第四,三道茶文艺晚会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菡芳《白族三道茶》(《民族文化》1985年第2期)一文,则介绍了白族“三道茶”的民间传说、配制方法、上茶仪式等。指出“三道茶”寄寓着白族人民生活的哲理,同时也是三副预防疾病的好药。仙竹《白族特殊礼——三道茶》(《民族团结》1984年第11期)一文,也简要地介绍了“三道茶”的礼节和配制方法。居住文化:高登荣《试析白族的居住文化》(《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4期)认为:白族民居既是白族文化的产物,也是汉、白文化交流的产物。白族所接受的儒家的社会等级观念、伦理道德思想、“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以及中庸之道等,都在白族民居中得到无言的体现。云南省设计院编《云南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版),则从自然与社会概况、民居建筑、实例等方面,用图文对白族民居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仅房屋建筑的内容就有:院落布置、基本单体、平面类型、剖面、及梁柱构架、防震措施、外观与装修等六个方面。此外还有:吕二荣《白族民居建筑初探》(《大理文化》1985年第6期)、李森《白族民居建筑的艺术》(《大理文化》1983年第6期)等文。关于白族“绕三灵”的研究,有以下不同意见:范玉梅《我国少数民族的节日》(《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3期)认为:白族的“绕三灵会”,流行于大理一带,每年春末举行。节日这天人们身着盛装,边唱边舞,绕洱海一周,主要目的是为了祈求吉祥与丰收。清华《“绕三灵”并非绕洱海》(《民族研究》1985年第4期)则对范玉梅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参加“绕三灵”节日活动的人们,要边唱边舞地“绕洱海一周”的说法是不符合实际的。主要根据是,第一,洱海之大,要边唱边舞地绕洱海一周,决非两、三天内所能做到的。第二,洱海东岸海东至挖色段有一长约10公里的悬岩陡壁,人不能通过。第三,所绕的“三灵”崇圣寺、圣源寺、金圭寺均在洱海西岸,无需绕洱海一周,故“绕三灵”并非绕洱海。程叙《对白族“绕三灵”的几点补正》(《民族研究》1989年第6期)则又指出:“清华对绕三灵活动行进路线等的说明,仍有不确之处。认为,第一,群众边歌边舞行进的路线并不经过金圭寺。第二,参加节日活动的大多数群众,也不经过佛都——崇圣寺。第三,仙都不应是金圭寺,而应是河矣城村的洱河祠。有关白族文化研究的论文还有:李正清《白族“火把节”探源》(《昭通师专学报》1987年2—3期)、李东红《白族火葬墓的几个问题》(《思想战线》1991年第6期)、宋文熙等《略论明清白族学者对云南文献的贡献》(《昆明师院学报》1982年第1期)。董建中《白族“绕山林”起源的内涵及其变异》(《民族学与现代化》1986年第4期)、李东红《白族文化史上的“释儒”》(《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3期)等文。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在守望传统中开拓创新──2013中国民间文艺发展报告(摘编)
下一条: ·[杜亚雄]二十世纪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发展之回顾
   相关链接
·[杨云昊]白族乡戏吹吹腔的民间传说与神灵叙事·[董秀团]白族大本曲中的反常规女性形象
·[成丽竹]地方文化生活到国家文化资本:大理白族三道茶的文化构建·[王丽清]从民族文化融合看白族大本曲《磨坊记》的文本来源与流变
·[李雅洁]论女性在节日中的多样化角色·[董秀团]云南白族大本曲曲目创编与演述的“在地化”实践
·[董秀团]移植与新塑:白族民间故事对印度佛教文学的吸收和化用·[董秀团 杨识余]白族的日月神话与日月崇拜
·[李容芳]傩仪的逻辑: 社会规则与村落日常秩序建构·[杨李贝贝]唐宋时期汉文化对白族文化的影响
·[王丽清]白族两老友型故事研究·[董秀团]白族民间文学的多元混融特质及对边疆民族文学发展的启示
·[李容芳]文化秩序与少数民族村落仪式民俗变迁·[梁永佳]“叠写” 的限度
·[刘守华 刘晓春]白族民间叙事诗《黄氏女》的比较研究·[杨雪]隐藏的锁链:周城传说故事与女性社会地位变迁
·朱刚:《作为交流的口头艺术实践──剑川白族石宝山歌会研究》·[周之润]“望夫云”故事在演变过程中体现的婚俗变迁
·[杨旭东]大理白族的莲池会与女性的日常生活管理·[董秀团]印度佛教对白族民间故事的影响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