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王清华]哈尼族的迁徙与社会发展
————哈尼族迁徙史诗研究
  作者:王清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5-07 | 点击数:16189
 
“哈尼人口实在多/一处在不下分在四面/四个能干的头人/轮流把诺马掌管/最大的头人叫乌木/哈尼都听从他的指点。”“哈尼的头人象树根一样出来/威严地镇守自己的地盘/头上的帽子象山巅高耸/手握木杖象征权力无边/哈尼的乌木说一句话/四个头人把头点。”“头人们来到诺马议事/忙出忙进象蜜蜂打转/高高的寨堡站在大寨中央/权威的乌木坐在里面”。
这无疑是一个典型的由四个血缘亲属部落组成的社会组织:部落联盟。它是哈尼先民氏族结合成部落的进一步扩大,是因为战争或防卫的共同需要而结合成的。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联盟议事会和军事首长。部落联盟的存在,说明哈尼族先民部落之间的经济、文化的联系和活动地域都在扩大。另一方面也说明掠夺战争的频繁发生。关于此,在第四章中有较大篇幅的记述。频繁而野蛮的战争,极大地破坏了生产力,美丽的家园变成了血流成河的战场。而战败的哈尼人元气大伤,被人驱赶,再度迁徙。
5、社会发展的停滞
在第五章中,为了避免灭族的厄运,哈尼族先民化整为零,分三路向南奔逃,其中一路从此走失(据说,就是后来迁到西双版纳的阿卡人),哈尼族先民的势力更加孤单,只得在“色厄作娘”暂住,寄人篱下以求生存和恢复。当“佐甸的嫩竹一天天冒尖/哈尼的小娃一天天增多,”民族矛盾初露苗头时,哈尼先民主动离开了色厄作娘。紧接着在第六章中,哈尼人来到了新的地方“谷哈密查”。当时“谷哈密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已进入阶级社会,统治者(阿篇)罗扎“出门上路坐着高轮马车/一把遮阳象鸡顶在上面/千万蒲尼(族名)见他要磕头/阿波阿匹(阿爷阿奶)也要弯腰。”这是对奴隶制社会奴隶主的写照。
由于“谷哈土地比天还大,”适合农耕易于发展,哈尼人决定长期居住此地。罗扎同意哈尼人的要求,但“要当我罗扎的帮手/谷哈密查的事情/样样由我阿篇掌管。”由于哈尼人“再走不得了/再累不得了/哈尼要和蒲尼同在/哈尼要给罗扎来管/不是我不想守住自己的羊群/是羊群放进别家的田园。”为了表示对外族奴隶主阶级的顺服和与蒲尼民族的和平相处,哈尼人埋下了自己的武器,所以“谷哈密查”意为“埋藏三尖叉的地方。”从此,哈尼人处在了外族奴隶主的统治下,可以说,已经沦为奴隶。
尽管:“寨脚开出了块块大田/一年的红米够吃三年/山边栽起大片棉地/一年的白棉够穿三年。”但是:“哈尼手杆再粗/也是罗扎的帮手/哈尼脚杆再硬/也是罗扎的跑腿/罗扎有碗口大的贪心/把哈尼的红米撮完/罗扎有盆大的狠心/把哈尼牵空了畜圈。”
残酷的统治,扼制了哈尼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苛重无比的剥削终于引起了哈尼人的不满和反抗,最后爆发了战争。但是战争以哈尼族的失败为告终,不得不重新踏上南迁的途程。
6、社会的恢复及发展
在第七章中,哈尼族摆脱了“谷哈密查”奴隶主的追击,南渡红河进入哀牢山区,开始开发不毛之地,重整经济。他们在半山安寨定居,在低山开挖梯田,并开始恢复社会秩序。
“哈尼象蜜蜂搬家分房/分家的头人抱着白鹇(哈尼族的神鸟)。”“第一个能干的头人楚依/领着哈尼去到瓦渣”。“罗纳头人也走出家乡/扎在两个不远的山岗。”“第三个头人叫罗赫/在竹塘安下了寨房。”从此,“尼阿多的哈尼各去一方。”
“尼阿多”是哈尼族渡过红河在哀牢山中建立的第一个寨子,这时成了哈尼亲属部落的联盟中心。部落联盟社会组织的恢复,必将促进哈尼族经济和社会的正常发展。但是《聪坡坡》到此已经结束,没有给我们提供这方面的情况。然而,据现今社会调查和汉文史籍记载,至公元10世纪大理国时期,哈尼族开始进入封建领主制社会;到本世纪40年代哈尼族封建领主制社会中出现了地主经济的萌芽;50年代初期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通过对《聪坡坡》的分析和研究,我们认为,它不仅仅是一部哈尼族的迁徙史,而且是一部形象生动、脉络清晰的哈尼族社会发展史。
3
哈尼族社会是在长期的迁徙流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因而,其社会发展的轨迹和社会文化的形成都具特殊性。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王建新]人类学视野中的民族宗教研究方法论探析
下一条: ·[黄鈜]从黎语词汇看黎族社会的发展
   相关链接
·[于敏]秩序建构与性别凝视:哈尼族“遮天大树”神话探赜·[杨蕊朵]墨江县哈尼族碧约支系牛皮大鼓舞叙事内容研究
·[王艳]从延安时期到新时代:格萨尔史诗编译与研究的人民性话语·[覃跃鑫]德昂族口传文学传承发展情况分析
·[苏培]“共时的”综合表演:口头史诗歌手演述的审美创造·[李楠]“史诗文本”:概念嬗变与问题阐释
·[姜蕾]《伊戈尔远征记》与新疆各民族民歌修辞手法的比较研究·[冯文开]中国史诗研究百年学术史的回顾与反思
·人物访谈 ‖ 这位老师有点“潮”——朝戈金·三大史诗上春晚:后台故事
·[赵晨之]走出“中国有无史诗”的提问方式·[央吉卓玛]格萨尔史诗传统的在地保护实践与社区内生动力
·[李银菊]史诗《玛纳斯》所见“丝绸之路”路线·[高健]20世纪上半叶中国南方史诗研究述评
·[高荷红]何为“满—通古斯语族史诗”?·[冯文开]史诗:诗性的历史叙事及其认同功能
·张多:《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罗瑛]汉文化影响下景颇族史诗中的观念与母题分析
·[何城禁]多民族《格萨尔》文本的演进脉络及其故事形态·[范宗朔]试析菲律宾苏洛德人史诗《西尼拉乌德》中的英雄人物特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