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世界格局的变化,国家形势的发展,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也都要求加强对当代民族史研究,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2.重视基础研究,拓展新领域和方向
中国西南民族史研究有悠久的历史,但许多基础研究还需加强。首先是仍需继续加强西南古代民族史的研究,重点放在僰人史、叟人史、昆明人史、白蛮史、乌蛮史的专史研究上。其次还应加强对各民族通史的研究,西南民族多有简史但无详史。此外从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角度看,目前急需加强的是专史研究,如民族艺术史、民族经济史、民族思想史、民族教育史、民族科技史、民族社会生活史、西南少数民族社会变迁史、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开发史等研究课题。边疆史地研究、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研究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为了让研究做得更好,还应充分吸收相近学科的成果,拓宽民族史新的研究领域,创建一批交叉、边缘的学术领域,注意与相关学科的交流、渗透。目前,相关学科中的民族学和考古学正快速发展,使西南民族史面临极好的发展机遇。此外充分地应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例如应用当前已经开展起来的少数民族基因研究的成果,可以为各民族族源、他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可靠的证据。
3.注意利用现代化的研究手段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文献的数字化以及数字化图书馆的出现,使学术研究产生了一场巨大变革。尽管学术研究(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个体劳动特点变化不大,但以往的学术研究手段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由科学技术发展引发的学科交融性、多学科性、系统性、文献信息处理的科学技术化已成了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如数字化图书馆、中国基本古籍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就是目前获取和利用文献的有效途径。当然,也不能因此就忽略对西南民族历史文献的搜集、整理、校注和出版工作。
4.注重学科建设,加强宏观研究
克服民族史研究中就史论史,与现实脱节的片面性,既要注重史学自身的学科特点和科学性,研究以精深为本,重视对民族历史发展基本规律、特点、原因的研究,又要考虑学术对社会的贡献。
通过民族史的研究,着力加强西南各少数民族的中华民族历史认同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对边疆的稳定和保证国家的统一意义十分重大。因此,研究中国西南各民族加入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与融入中华民族历史过程这样的课题就显得日益重要。
此外,西南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是整个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有机部分,应将西南各民族的历史发展放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乃至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去研究。
5.加强汉民族和跨境民族研究的力度
在整个西南民族地区,汉族作为地区主体民族的时间很短,约始于明代。但由于“内华夏,外夷狄”思想的潜在影响,长时间以来,西南民族史主要研究少数民族历史。因此,下一步一方面要克服汉民族政权正统论的片面史观,另一方面也要克服忽视汉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中国建设发展中的作用这样的认识。
西南有10余个民族为跨境民族,对他们的研究多集中在民族源流、古代民族关系方面,但对当代跨境民族的民族关系、国家观念等问题研究,基本涉及不多,应加强之。
参考文献:
[1]王建民.中国民族学史[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
[2]高发元.走进田野——民族调查纪实[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本文原载《思想战线》2003年01期,第103~108页,图表、注释等参见纸质媒介)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