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族志/民俗志

[胡阳全]近二十年基诺族研究综述
  作者:胡阳全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4-08 | 点击数:9220
 

 

内容提要:本文从社会形态、文化习俗、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方面,对基诺族近20年的研究状况作了总结,可资参考。
关键词:基诺族;研究状况;综述

近20年来有关基诺族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内容涉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现将其研究成果综述如下,以展示其最新的研究状况。
 
一、社会形态研究
 
基诺族的社会形态问题包括基诺族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根据调查,1949年前基本上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农村公社阶段,农业尚处于“刀耕火种”的状况。参见杜玉亭《基诺族母系氏族公社史探索》(《研究集刊》1981年第1辑)、杜玉亭等《云南少数民族前资本主义社会诸形态与历史发展规律问题》(《云南社会科学》1983 年第4期)、杜玉亭《基诺族亲属制比摩尔根图式刍论》(《民族研究》1981年第2期)、史继忠《南方少数民族社会形态比较研究》(《贵州民族研究》1989年2期)、王军《试论基诺族农村公社的特点》(《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3期)。关于基诺族是否是“游耕”、“游居”民族的问题,目前有三种意见:第一、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编《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概况》(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认为:基诺族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刀耕火种、轮歇游耕的原始农业还占主要地位,由于土地不固定,因而形成“地跟山转,人跟地走,寨跟山跑,广种薄收”的原始游耕农业。第二,周新文、陶联明《基诺族不是“游耕”、“游居”民族》(《民族研究》1997年4期)认为:基诺族与周围各民族各自拥有祖传的山水林地是固定的,各村寨之间对山林土地的使用及划分是沿袭祖先确定的界限为依据,基诺族山民们只能在本寨拥有的土地上耕种,“游耕”之说没有根据。第三,石奕龙《基诺族是游耕民族而非游居民族——与周新文、陶联明同志商榷》(《民族研究》1999年第5期)认为:由于基诺族在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从事生产时, 并没有因变换耕地而迁徙村寨,解放前的基诺族是游耕民族而不是游居民族。
关于基诺族“长房”或“大房子”的性质,目前有两种意见。第一、汪宁生《基诺族的“长房”》(《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3期)认为,一、龙帕寨“长房”基本特征是:“长房”内部绝对不能通婚,“长房”基本保持土地公有制,每一“长房”有家长一人,领导本“长房”的有关活动。二、组成“长房”的“火塘”的基本特征是:大多数“火塘”由一对配偶及其子女组成;各“火塘”有独立的经济;大多数“火塘”实行夫方居住,按父亲一方计算世系,但仍保留大量的母系成份。因此,基诺族“长房”所代表的是古老的氏族组织。第二、郑晓云《基诺族长房的社会性质》(《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2期),认为龙帕寨长房的社会性质并非“一座长房就是一个父系氏族”。长房内居民之间有明确的亲属关系,有着非假定而是事实上的祖先的。在经济上土地不属全寨公有,而是分四层占有。20世纪初,整个龙帕社会已向农村公社过渡。研究此内容的论著还有:庄孔韶《基诺族“大房子”诸类型剖析》(《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第2期)、《基诺族家族公社的宅居类型》(收入林耀华、庄孔韶著《父系家族公社形态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赵树恂《龙帕寨的基诺族》(《民族研究》1980年第4期)、朱宝田《试论基诺族的大房子》(《民族学研究》第3辑,民族出版社1982年版)、宋笛《基诺族龙帕寨长房形态习惯法社会结构分析》(《现代法学》1998年第5期)。云南省设计院编《云南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版)、《云南民居续集》(王翠兰、陈谋德主编,1993年12月版)二书则从自然与社会概况、基诺族村寨、民居建筑、结束语等方面,用图文形式对基诺族民居进行了详细介绍。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史图博撰写《海南岛民族志》 存超200帧照片(图)
下一条: ·中国人类学民族志写作在探索中前行
   相关链接
·[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毛巧晖]2022民间文学研究:回归文学及其当代价值的探求
·[姚小凡]基于高被引视角的近二十年中国民间传说研究综述·[屈武]基诺族大鼓舞的传承困境与对策建议
·[胡琳遥]《白蛇传》传说研究综述·[袁帅]孟姜女故事研究综述
·[周大鸣]三十而立——中国都市人类学的发展与展望 ·[孙伟伟]神话图像研究综述与发展路径思考
·[郑东伟]国内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综述·[袁瑾]民众的诗情:歌谣研究70年综述
·[孙伟伟]神话图像研究综述与发展路径思考·[史伟丽]近20年中国民间故事研究综述
·[包媛媛]电子游戏与神话转换研究综述·中日妖怪学研究专题研讨会综述
·聆听百年前的“中国记忆”——“中国早期音声档案的数字化建档与共享”圆桌会议综述·[毛巧晖]2018年民俗学研究动态一览
·[李皓 孙正国]聚焦前沿 双向互动——学术期刊与民俗学学科发展研讨会综述·第二届中华创世神话上海论坛暨中华创世神话现代传承与联盟构建学术研讨会综述
·[钱梦琦]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与代表性传承人制度研究综述·[陆慧玲]2010-2018英语国家广西民俗研究述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