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民族整体利益至关重要
■ 田兆元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所长
这些年,民间汉服、唐装爱好者不乏其人,但是却会遭到民族主义情绪的攻击,其实所谓唐装、汉服都是那个时代的王朝的代表性服饰,而不是某一个民族的服饰。当一个国家是服装大国,却没有办法成为服装强国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服饰民俗的崩溃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产业来说是一个怎样的悲剧!
一个民族的认同,首先应该在吃喝穿住的风俗方面获得认同,这样我们就会获得行为上的认同感。这是最基本最简单的民俗形式,也是最本质的形式。
在尊重地域文化的基础上的民俗认同与现代性认同,是中华民族认同性建构的基本目标。因为历史的原因,以及复杂的文化原因,我们现实的民族认同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淡化政治要素,强化情感要素,淡化个人私利,强化民族整体利益,对于我们每一个民族成员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没有民族整体的发展,就没有地方的发展;民族成员相互间如果不是一种亲情,就是冷漠敌对,这不是我们所希望的民族生活,也不是任何人期待的民族生活。
民族民俗文化是一种共同民俗与地域民俗合成的双重结构,对于民族民俗的认同建构,是促进中华民族重现辉煌,是中国和平崛起的一项重要任务。
客家之文化资产值得重视
■ 邓文龙 台湾高雄文藻外语大学副教授
六堆客家人何时入垦屏东平原?台湾知名的民俗学者林衡道在《鲲岛探源》明指1683年满清统治台湾,闽粤先民由台湾府城安平港南下从东港登陆,闽人开发沿海地带,客家人则顺着东港溪逆流而上开发屏东平原。林衡道的《鲲岛探源》也曾纪录:明朝天启年间,郑成功的部队实施屯田政策,闽军开发今台南柳营、新营、官田、左镇、左营,客家军则渡过下淡水溪(今高屏溪)开发今屏东车城统埔、保力、德协,甚至郑成功派客家壮丁开发恒春半岛而得名“垦丁”的说法。
从移民史的观点,客家先民入垦屏东平原,应该是由少数而多数,由点线而至全面性的开发。所以客家人开发屏东平原应该是从明郑时期肇端,至清初康熙、雍正年间客家先民络绎不绝入垦屏东平原,以迄乾隆嘉庆年间客家先民全面性开发屏东平原。在开发过程中,客家伙房的“栋对”具有“敬天法祖”的深刻意义。然而此种时代烙印,随着时代变迁与古体诗写作式微,深具客家文化特色的“栋对”,逐渐消失,抚今追昔,此客家珍贵之文化资产值得大家重视、强调与保护。
中国礼俗文化基本功能和现代转化
■ 徐春林 江西师范大学道德与人生研究所副所长
礼俗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礼俗在中国文化中形成了一个特有的系统,在人们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一是沟通天人。中国礼俗中的许多内容,是人与自然相处的。看似祭祀天地的行为,实为和天地沟通。二是濡化生命。人自呱呱坠地,获得的是自然生命。要想成为人,还必须经过文化的濡化。无处不在、如影随形般弥漫在空气里的礼俗文化,正是濡化人之生命的主体力量。三是和谐人际。礼俗中的礼,现实中的展开就是人与人交往的准则。礼俗文化为人们按角色交往,按身份行事提供了一整套规范,从而为人际关系的和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四是美化生活。礼俗文化,既有对人的约束,也有对人的解放。礼俗文化中的许多内容因此具有了娱乐的功能。它在很大程度上美化了人们的生活。
现在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社会生活出现了许多新的内容和特征,这就要求传统礼俗适应时代要求作出调整,实现现代转化。
我认为现代转化应该做到以下三点:(一)平等化。传统礼俗的显著特征是等级性,造成人格有不平等。现代社会追求人格平等,传统礼俗也应符合这种时代需要。(二)简单化。中国传统礼俗极其繁复,所谓繁文缛节是也。这些繁文缛节已经不适合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在确保传统礼俗精神本质和精髓的前提下,应尽量使传统礼俗简单易行。(三)生活化。传统礼俗过于强调其教化功能,使得其统治特征显著。现代社会中,礼俗应更多关注人的生命与生活,减弱其教化功能。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联合时报 2014-03-31 【本文责编:CFN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