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岑巩县地方概况调查表》:
冬腊月间,有诸巫师酬还乐愿者,巫师戴上假面具,扮为琴童八郎、开山大将、仙风娘子、梁山土地等,任意诙谐,故称乐(傩)愿为喜神愿,以为不诙谐则神不享祭,最后扮一判官结束,其事谓之勾愿。又有还戏愿者,系演傀儡戏,时间有春夏秋冬之分,惟夏间演者称秧苗戏,还乐(傩)愿与戏愿,均间年一次。近年来,有名为祭大菩萨者,请端公为之,须宰杀猪、鸡、牛、羊等。[19]
一遇疾病,即借口贵州为鬼国而须祭鬼,乃能弭灾,遂听巫觋之愚弄,有所谓打锣鼓、打替生等名目,为期三日或五日不等。又有不动乐器者,曰敬小菩萨。一名烧岩头,随起随散,所费不大。[20]
由上所举,可以看出,傩在传入黔东北地区后,有一种不同于沿门逐疫的新形态存在。这种新的形态,各个地方叫法不同,或冲锣、冲傩,或还傩愿、罗愿、还愿、乐愿,或打锣鼓、跳端公等,不一而足。其中以冲傩(或锣)还愿最多。并且黔东北地区有谚云:“一傩冲千鬼,一愿了千神”。故此,我们以“冲傩还愿”统称之。那么,我们不仅要问,冲傩还愿与沿门逐疫有何不同?
首先,沿门逐疫为特定时间特定空间举行的集体性的消灾祈福活动。冲傩还愿不再像沿门逐疫那样只在特定的时间举行。这从上面所举方志的记述中可以看出:
疾稍重,则延巫跳神,曰冲锣……《桑梓述闻》
民间或疾或祟,每招巫祈祷驱逐之……《黎平府志》
凡人有疾病……属端公诅焉,谓之跳端公……冬季则无时不有……《沿河县志》
一遇疾病,即借口贵州为鬼国而须祭鬼,乃能弭灾,遂听巫觋之愚弄,有所谓打锣鼓……《岑巩县地方概况调查表》
不难看出,冲傩还愿之举行,主要是在主家人有病或者不顺的时候,而这就打破了在一年中特定时间发生的限制,而是应人求而作。既然是应人求而作,那就突破了沿门逐疫每年一次的限制,一年中多次发生。“冬季则无时不有”就是最好的证明。
其次,与沿门逐疫那种在特定社区的公共空间及每户必到的集体性祈福禳灾不同,冲傩还愿专为某家某户祛病消灾祈福,场所多是在主家堂屋院坝及周围很小的范围内。
另外,集体性的沿门逐疫不以营利为目的,而冲傩还愿则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对于从事这一活动的巫师来说,为事主家冲傩还愿,就是他们的生意。冲傩还愿越多,收入也越多。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本文责编:CFN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