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许钢伟]试论乡人傩在黔东北的传承与变异*
  作者:许钢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3-22 | 点击数:12790
 


  [摘 要]从嘉靖《贵州通志》的文字记载,到光绪《黔南苗蛮图说》的图像呈现,乡人傩的基本形式——沿门逐疫在黔东北地区至少传承了三百多年。沿门逐疫在这一地区传承的过程中,还演化出一种傩文化的新形态——冲傩还愿。冲傩还愿最早何时在这一地区出现尚不可考,但根据相关文献可知,其形成不会迟于清乾隆年间。冲傩还愿与沿门逐疫有着明显的差异,但是从中仍可以看到沿门逐疫的影子。质言之,冲傩还愿是在沿门逐疫的基础上演化形成的。沿门逐疫变异为冲傩还愿,巫师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乡人傩;沿门逐疫;冲傩还愿;传承;变异


  一、引言

  康保成先生在《傩戏艺术源流》一书中专列一章,深入探讨了乡人傩的基本形式——沿门逐疫,及其与各种艺术形式的渊源关系[①]。在论及沿门逐疫孕育或派生出某种艺术形式时,康先生指出:

  从沿门逐疫活动中孕育或派生出某种艺术形式,一般均与“神”、“巫”至人家消灾、驱疫,或主家酬神、还愿有关。以理推之,既然驱傩的目的在于驱逐灾疫求得平安,那么后来一些地区的驱傩活动,从岁末的沿门逐疫扩大到元宵、端午秋收的沿门、沿街巡行驱疫;再发展到遇到灾害或疾病时随时请“神”、“巫”、“端公”到自己家的堂室中冲傩还愿,当是不难理解的事。所谓“傩愿戏”、“傩堂戏”,即由此而来。[②]。

  这一论述向我们指明了乡人傩的基本形式——沿门逐疫,与湘鄂川黔毗邻地区流行的冲傩还愿(即傩愿戏、傩堂戏)之间的源流关系。我们不仅要问:沿门逐疫在这一地区传承情况如何?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冲傩还愿是由沿门逐疫演变而来的?这里不揣浅陋,以黔东北地区[③]为例,试对乡人傩的基本形式——沿门逐疫在黔东北的传承与变异进行考察。

  二、沿门逐疫:乡人傩在黔东北的传承

  贵州是傩文化遗存较为集中的省份,保留着多种形态的傩文化。而黔东北则是冲傩还愿最为集中的一个地区。但是,傩并非黔东北地区固有的文化事象,而是外来的。已故著名民俗学家张紫晨先生在《中国傩文化的流传与变异》一文中指出:“宋代以后,是傩仪向南流布最盛的时期,大体有两个传播路线。西线,由秦中至荆楚巴湘。再进而为黔地。形成独具特色的贵州傩戏。”[④]张先生不但认为黔地的傩是外来的,而且认为传入的是傩仪,而后形成傩戏。李岚博士也通过对流传在黔东北地区的一则神话的解读,认为“傩是从外面传进来的”[⑤]。傩堂戏唱本中也有“家住南昌十字县,崔坪村内是我家”以及“家住南昌棋盘县,地名叫做苦竹坪”以及“我祖本是湖南湖北人,来在云贵显威灵”等,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傩是从外面传入黔东北的。

  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从外面传入黔东北的傩到底是哪种形态呢?是沿门逐疫的乡人傩,还是目前我们看到的冲傩还愿(傩堂戏)?毕竟,黔东北现在已经看不到乡人傩一年一度的沿门逐疫了。换句话说,乡人傩的基本形式——沿门逐疫是否在黔东北传承过呢?答案是肯定的。

  尽管贵州地方志中关于特定时间集体性驱鬼逐疫活动的记录不多,但还是有一些零星的记载。

  嘉靖《贵州通志》:

  除夕逐除,俗于是夕具牲礼,札草船,列纸马,陈火炬,家长督之,遍各房室驱呼怒吼,如斥遣状,谓之逐鬼,即古傩意也。[⑥]

  上述逐除虽未言明逐除队伍的情况,但由“家长督之”来看,应是儿童充当驱傩的主角。且从“遍各房室驱呼怒吼”来看,显然非一个儿童完成,应是一群儿童为之。由此可以说,《贵州通志》所述的除夕逐除,属于集体性的沿门逐疫活动。而此“除夕逐除”列在贵州布政司宣慰司“岁时”条,该通志中思州府、思南府、石阡府、铜仁府四府的“岁时”条时均有“与宣慰司同”语,即上述除夕逐除,思州等四府同样有除夕逐除活动。而思州府、思南府、石阡府、铜仁府四府所辖,基本与我们所说的黔东北地区相合。简言之,黔东北地区至迟在明嘉靖年间就有沿门逐疫活动。

  康熙《黔书》(上):

  土人所在多有之……岁首则迎山魈,逐村屯以为傩,男子妆饰如社火,击鼓以唱神歌,所至之家,皆饮食之。在黎平府曹滴司者,多思播流裔。[⑦]

  田雯所记述的“土人”的逐除活动,时间在“岁首”;地点是“村屯”;形式是“逐村屯以为傩”的沿门逐疫,这从“所至之家,皆饮食之”可以看出;傩队包括演员和敲打乐器的人,正所谓“男子妆饰如社火,击鼓以唱神歌”是也。显然,这种逐除活动属于特定时间举行的集体性的沿门逐疫。“在黎平府曹滴司者,多思播流裔”则告诉我们,黎平府曹滴司举行这种沿门逐疫活动的“土人”,多是思州、播州迁来的。而历史上思州、播州的大部分地区,正与现在的黔东北地区相合。不难想见,土人在思州、播州的族人,在岁首也会举行这种沿门逐疫的活动。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李晓斐]现代性与民间传统的互动*
下一条: ·[范正义]民间信仰研究的理论反思
   相关链接
·[康保成]乡人傩与“打夜胡”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