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二十九,样样有。
人们从宿松的民风民俗中概括宿松人性格特征,一个字是“直”,两个字是“敦朴”或忠义“,四个字是“率性真直”。《宿松县志·民族志》:“怀宁易,桐城达,望江憨,潜山毅,太湖诤,宿松直(明胡竊宗府志)”。“宿松风俗向称敦朴”,“风俗清美,天性忠义(图经序)”。“率性直真,贱商务农(环宇记)”[1](P148)。腊月二十八一过,就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了,所以宿松人直截了当地说“二十九,样样有”,其自足、自信、自豪溢于言表。中国农历月份有大小,所以有些年份腊月没有三十日,但大家都习惯讲大年三十,宿松人就平实地称之为“三十日”,除夕夜称为“三十日夜”。宿松年俗歌谣的初创者在编排上,实际已经考虑了这可能缺少一天的因素,于是,虚晃一枪,曰:“二十九,样样有”。意思是说,不管月大月小,咱们已经做好了充足地过年的一切准备,而且是齐全的,满意的,充满信心的。较之着实没有考虑到月小因素的两则北方过年歌谣,宿松人的聪明智慧和生活信念从这个小细节上也可得以体现。谁说宿松人仅仅“敦朴”和“率性真直”?宿松人有些事情有时也会灵活处理,以达事理之合情,以求艺术之完美。
(七)三十日夜,讲好话,初一初二不夺骂。
更有趣的是,在宿松,有些家族,着实等不及了,没等到二十九或三十日,就开始“完年”。宿松人称过年为“完年”,“完”与“玩”同音,“玩年”,真是妙得很!完年的时间全县各姓氏家族各有不同。有在二十八日夜,有在二十九或三十日中午,有在除夕夜等。“玩年”之妙,尚未述完。宿松话“玩”,又叫“戏”,如“去戏一会”意思就是“去玩一会”。宿松话“岁”与“戏”同音,如“三岁(音戏)”、“年岁”、“辞岁”等。宿松过年,大人常讲的一句话:“要望明(音门)年年岁(戏)好喂”,意思是盼风调雨顺,盼人们既能不饿肚子又能玩好“戏”好。大年三十晚上,吃完年饭后,晚辈去看望长辈,嘴里喊“过年过岁(戏)”。以前奶奶在世时,住在小叔叔家。宿松话把最小的叔叔叫“的(音迪)爷(音牙)”,称“的爷”的妻子为“的妈”。孩提时每年除夕晚都会喊一次“奶、的爷的妈,过年过岁(戏)哟”。我们都知道,岁是年的意思,“过年过岁”理解为“过年过年”没啥乐趣,而“岁”音“戏”,“戏”是“玩”的意思,“过年过岁(戏)”即“过年过玩”,与“玩(完)年”正好吻合上,真是妙趣横生!更为有趣的是,宿松的“压岁”之“岁”与“棉絮”之“絮”同为“戏”音,“压岁钱”即“压絮钱”,可以最充分的说明“压岁钱”为什么放在枕头或棉絮底下的习俗。而北方方言理解的“岁”与“祟”谐音,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9](P53),但却无法解释为什么要压在枕头底下。
“三十日夜,讲好话,初一初二不夺骂”,以劝孩童的口吻,强调多说吉言,以图明年有一个“不夺骂”的好的开始。传说“年”是一种凶恶的怪兽,每当寒冬将尽、暖春将回之时,就出来残害人畜。人们摸准“年”的肆虐时间与习性特点后,每到此时便聚在一起,祭供祖灵祈求保佑;又利用“年”怕响声、红光的特点,用燃火、放爆竹等办法吓走它,最后相互道喜,庆幸未受“年”的伤害,并举行各种娱乐活动以示祝贺[10](P2)。传说这种驱兽传统就是“过年”。而这种驱兽的愿望在宿松是用实际行动来表达的。大年三十年夜饭之前有祭祖和祭灶(此时接灶)环节,而这两个祭祀活动前还有一个事情要做。宿松将小孩习惯说邋遢话(脏话)叫“鸡屁股嘴(音几)”,就是大人把水煮的鸡蛋放在小孩子的嘴上“滚”,尤其是平时“出口腔”即为邋遢话的“鸡屁股嘴”要多滚些时候,意思是万一不小心又讲了邋遢话犯了忌讳,用鸡蛋“滚”过了就不算什么。为防止“三十日夜”不小心讲了脏话坏话,提醒要“讲好话”,过一个平安祥和的“守岁”之夜。宿松人认为,在“三十日夜”这个关键的时刻,连“童言无忌”都要采取防范措施,一定要注意言辞,多讲吉利话,以图新的一年有个顺心如意的开头。“宿松风俗向称敦朴”,的确名副其实。宿松人过年,从里到外,通通透透,都是以玩好乐好的心态来进行,以乐观向上的心理来迎接新春的到来。言长纸短,直朴清美的宿松年俗文化,值得去品味的还有很多很多。
四、余论
宿松年俗活动除了歌谣里的七项内容,还有很多。其中最多的是大年三十日,有张贴门神、祖宗堂、灶王像及牌贴、年画和对子等,有上祖坟“辞岁”、女婿给外父外母送礼品“过三十夜”、让小孩子“爬梯讨长”、祭祖、祭灶、吃夜饭(完大年)、给压岁钱、到至亲家串门“过年过岁”和围着“岁火”守岁等等。从新年的钟声敲响到元宵灯火,也有很多的年俗活动,如初一开门“出天方”、初二“走外母家”、初四“送祖宗”和“接春”、初七“上七日”“嗦野猫”、十五元宵灯节等,龙灯(宿松俗称“摇龙”)从初一玩到十五,拜年活动更是整个正月都在进行。予将在另外两篇拙文中呈现给大家。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节俗文化也被很多学者关注。张君的《神秘的节俗:传统节日礼俗禁忌研究·导论》有言:传统年节文化热日渐升温的原因,不外乎如下三点:一,借传统年节文化的挖掘、展示来弘扬整个中华民族文化;二,意识到年节对日常生活具有独特的不可置代的调适功能,挖掘传统年节文化与习俗,既可丰富民众的年节活动内容与娱乐项目,又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三,年节文化与习俗,浓缩而强烈地展示了民族文化风情,因而以年节为窗口来认识和研究中国文化[11](P1)。
对于第一点,予以为所谓“挖掘”,应该到保留了各种民俗文化的非旅游乡村作实地考查,没有这种下乡精神,仅仅纸上谈兵定然起不到弘扬作用。应号召青年学生,以最朴实的笔,把各自的城乡习俗写出来。不必长篇大论,更无须宏篇巨著,有时哪怕是某地一地名、物名、活动名、人名或某一事件名、一俗语、一禁忌等等,恐怕都比故纸堆里来得真实有益,来得鲜活有力。本文就是基于这种想法,把自己亲见的和搜集到的家乡年俗作一罗列。没曾想到从对家乡宿松年俗的述评中,还真是加深了我对家乡的认识和思考。
对于第二点,希冀用传统文化来达到政治家安定社会的目的,未免目标有些虚大。无论大家愿不愿意,无论大家把传统文化研究到什么程度,我们谁都挡不住她们渐行渐远的潮流,更做不到利用她们来安定社会。研究她们,只是类似画家把即将远逝的美人描绘下来,让大家想她的时候,能够再去一睹芳颜。我们只能记载中国各民族曾经怎样的生活,并不必要求后人用前人同样的方式去生活。
第三点说得很好,年俗可作为“窗口”,促进对中国文化的研究。行胜于言,应该行动起来,所谓“传统年节文化热日渐升温”只是表象,笔者为写拙文找了不少资料,发现多是普及、推广和商业性质的相互转抄产品。这些产品中还有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误导读者。没有实地考查,而想当然的乱戴帽子、乱定结论和遗漏很多有特色有价值区域的文化是当前文化研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古人说的好,做学问“读万卷书”外还要“行万里路”,不使用田野作业,仅在故纸堆里跌破眼镜也无益于传统文化研究。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本文责编:CFN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