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王启明]宿松年俗歌谣述评
  作者:王启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2-11 | 点击数:14865
 

  (四)二十七,做粑吃。

  “二十七,做粑吃(音七)”。宿松人“吃”读成“七”,“吃饭”说成“七饭”,“吸烟”说成“七烟”。宿松人办丧事,讲究“七”,以人离世的天数算,分“头七”,“二七”直到“七七”,最重视“五七”、“百日”、“周年”这几个日子。甚至干脆把做法事、做斋事都叫“做七”。宿松大人教训小孩子骂“你只会吃干饭”说得相当精炼,曰:“就只吃(七)”;说“你是不是皮痒想挨打”也只用三个字“皮作七”。看样子,宿松的“七”文化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再跑题,立即回来。宿松俗语中没有“馒头”、“面包”这些词,从上文北京地区和辽宁新宾的过年歌谣与宿松的对比可见。“馒头”、“发面”这类词是近几十年才有的。宿松人把用米粉、小麦粉、五谷(玉米)粉、荞麦粉和红芋(红薯)粉做成的食物统一叫“粑”或“圆子”。因材料的不同,粑和圆子也有多种。“发粑”,小麦粉做,相当于馍,但比馍软得多,宿松人大多直到现在还吃不惯北方硬馍。“饺子粑”,一般是籼米粉配小麦粉做,加青菜、萝卜、豆腐、豆角、粉丝或者五花肉丝等其中的两三种和起来做馅,是一种口感非常好的食物,多在农闲或过节时才能吃到的。“糯米粑”,又叫“印子粑”,是用糯米与籼米按一定的比例合起来磨成粉做。因为这种带粘性的粑做好后一时吃不了多少,所以通常选择天冷的时候做,又因为它的多用性特征,可以当饭,可以做菜,可以做礼品,所以遂成为“二十七,做粑吃”的最佳品种,后会详述。“打鬼粑”,三月三用切好的“小索”(一种野韭菜)和在米粉一起,随手捏成小饼状,含驱鬼意。宿松谚云:“三月三,九月九,无事莫往江边走”,意思是防止江边大风和鬼魅之类。“荞麦粑”,用荞麦粉做成。“锅贴粑”,就是在米饭边上的锅里随意搭成的粑,一般用小麦粉做。还有一种叫“油粑贴(普通话里没这个音,diang入声)”,宿松叫作“熯(音汉)油粑贴”是用和好的小麦粉糊涂在加少许油的锅上,用锅铲快速地匀开,煎好一面,整个翻过来,两边都熟透即可食用,是宿松特产式的食物,可做成咸味的、也可做成甜味的,也可以不加盐和糖,煎好的切开,再加水煮,都是人间美味,想来都流口水。直到现在,偶尔回家,我们还会叫家人“熯油粑贴吃”。熯,方言,用极少的油煎[6](P205)。这里说的方言,当包括宿松。“糯米圆子”,宿松酒席的“三圆”之一。说粉做的食物又有叫圆子的,是指各种圆子里都有粉作原料,如鱼圆子里有小麦粉,肉圆子里有红芋粉。红芋粉还可以单做成“红芋粉圆子”,也是宿松名菜之一,但因其形是方块状,所以一般不用作“三圆”。

  以上简述了一下宿松人做粑吃的传统和喜好,这也是宿松人过年为什么还要专选一天来“完粑年”的原因,不算离题。宿松人腊月二十七这天做的粑一般为两种:先说次重要的品种,就是前边说的“饺子粑”,主要是当天当午饭或晚饭的。因其为籼米粉配小麦粉做皮,青菜、萝卜、豆腐、豆角、粉丝或者五花肉丝等其中的两三种和起来做馅,口感好,年味足,与全国其他很多地方除夕晚上“包饺子”为主食有异曲同工之妙。再来重点介绍“完粑年”最重要的品种,就是“糯米粑”。它是以糯米粉为主,加兑少量小麦粉,因糯米的粘性故,这种粑韧性好,易保留,可切开油煎吃,可直接放在饭边热着吃,可像下面条水煮吃,可放在火上烧烤着吃。其吃法多样,用今天的话说,可当饭,可作菜,还可当零食或点心。其储存也很方便,放在水缸里浸上即可。再加上糯米粑在宿松婚俗中的礼品功能,所以使之成为宿松人“完粑年”的首先品种。糯米粑是用刻有吉祥图案或“福”、“寿”、“双喜”等字样的粑印做模子,所以又叫“印子粑”。用做“印子粑”同样的材料,有一部分用手搓成“糯米圆子”,以备后来酒席上用,用来做喜事的“印子粑”,还要在中间点上“洋红”。与“净酒”、“净茶”和二十五日打的头颗头块豆腐一样,做熟的饺子粑和糯米粑都要首先放置一份在祖宗台上,然后一家人方才可以吃,一般这天的晚饭就是吃这时做的粑了,谓之“过粑年”或“完粑年”。

  说到专门“过粑年”(主要指糯米粑),在宿松也是有缘由的。第一,楚地向有以糯米作成糍粑的习俗清光绪八年湖北《孝感县志》载“拜年拜节,糍粑发裂,士大夫仪状皆用之”[7](P327)。清道光二年湖北《黄安县志》载:“各乡则预以糯米捣烂为粑,厚七八分,径尺许,方圆不一,伴以果饼,往来赠答”[7](P354)。第二,以前宿松大部分地方水田、旱地都有,小麦粉和糯米粉相对充足。前面说的糯米粑的吃法多种多样,而又易于保存。第三就是它在宿松煮酒习俗和婚俗中充当重要的角色。宿松酒席上“三圆”的习俗,至今还在沿用。“三圆”就是三种圆子,酒席上第一、二盘圆子上桌是不能动筷子的,要待“三圆”上齐,主人放炮,听到炮声全体客人起立,主人说“招呼不周多担待”、“没得菜”、“淡酒多喝几杯”等客套之后方可坐下食用。此环节谓之“圆子上席”。“三圆”主要是指肉圆子、糯米圆子和萝卜圆子或汤圆(小麦粉和糯米圆子里加芝麻馅),现在条件改善了,品种丰富起来,有鱼圆子、珍珠圆子等替代萝卜圆子或汤圆,但肉圆子和糯米圆子至今在宿松酒席“三圆”中还是必不可少。宿松婚俗曰:“天上无雷不落雨,地下无媒不成亲”,经媒人牵线,男方第一次正式去女方家叫“走破路”,与“相亲”不一样,“相亲”要等待双方确认,而“走破路”表示联姻关系已成立。“走破路”之后的重要环节是“认亲”、“上门”和“送节”,在这三个重要环节中有两样最基本的礼品,就是“饼子”和“粑”。这三次和男孩同去“外母家”除“三媒”(宿松人讲究“三媒六证”)外,别有二三人专门“挑担子”,挑的主要就是“饼子”和“粑”。宿松俗语云:

  两百饼子三百粑,一肩挑到外母家,外母寻(音情,找意)我要糖喝,我寻外母要孖孖(音马妈,意堂客,老婆)。

  可见,各家能全手工做的“粑”和简单的手工业产品“饼子”是宿松婚俗中“聘礼”的重要内容。“孖孖”、“堂客”是宿松人对对象、妻子的称呼。婚前一般称“孖孖”,婚后习惯叫“堂客”。当然,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爱人”、“老婆”、“宝贝”这些词走近宿松人的同时,挑饼子和粑的时代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想来这些在我们儿时还亲见亲闻的东西,如果再不记下来,对于宿松民俗来说定是一件憾事。直到三十年前,宿松人还是以简单的手工业产品饼子和农家自己能做出的糯米粑作为婚俗中的彩礼,表明环宇记载宿松“贱商务农”

  是有一定的道理,可从侧面看出宿松自然经济长期的稳定性和对此的依赖性程度以及民风之朴实。

  (五)二十八,杀鸡杀鸭。

  中国人过年,为什么选择在冬天?“年”的甲骨文写法为上面为“禾”,下面为“人”,《说文解字·禾部》:“年,谷熟也。从禾千声,春秋传曰大有年(五谷皆大熟为大有年)”[8](P326)。表明过年是上一次收获与下一次播种之间的一个清闲、休息、娱乐的时间段,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再结合全世界的人过年几乎都选择在冬季,其实这与“秋收冬藏”之“藏”即食物的储存条件有很大关系。食物在夏天不易储存,在冬天不易变质是一个地理物理常识,而今天的电冷储藏就是通过机械降温来达到保鲜的目的。但即使在今天,腊鱼腊肉也是“电”不出来的,腊鱼腊肉须自然温度到零度左右。所谓腊,就是不加或加少许盐,让鱼肉自然风干或熏干。中国腊月之称“腊”,即表示这个月份适合腊食物。二十五打的豆腐和二十七做的糯米粑都只要放在水里储存即可,以前的温度,吃到“二月花朝”都是有的。现代环境被破坏了个差不多,“打春”之后,气温变暖,且不正常,所以现代的人总是难以见到春天,常常冬天过完夏天就到了。为什么要到二十八才杀鸡杀鸭呢?在宿松普通农家,腊鸡、腊鸭的非常少,因为对农家来说,鸡鸭的作用主要不在其肉,而在其蛋,所以过年杀的鸡鸭也多是公的。北京年俗歌谣明确说“杀公鸡”是一样的道理,宿松人称“公鸡”为“鸡公”,“鸡公”玩年认为是一种吉祥并渐成习俗,没有听说“鸡母”完年的。宿松俗云:“伢儿讨嫌,鸡母完年”,可见已带贬义。再说鸡是自己家养的,不存在储存的难题。因为量少,其保存又不同于鱼肉,所以到最丰盛的一餐来临前一两天才开始“刜”鸡和鸭,这样也更能保证其口味的新鲜。当然,经济的发展,农村自然经济渐渐纳入市场的轨道,烤囱鸡鸭由供应城镇工商业人口而同时影响乡村的饮食习俗,从而形成新的风俗也是事实。如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火锅,从很大程度改变了中国人的餐桌菜肴结构,宿松人也不例外,无论是新鲜的鸡鸭,还是烤制的,以时兴的“吃火锅”来解决,已成为滥觞。

  宿松年俗歌谣与北方的两首歌谣在二十七、八这两天安排的内容正好相反,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方言差别和农作物产“面”的不同。北方“七”与“鸡”同韵,“面”是北方主要的粮食,“八”与“发”同韵,所以是“二十七杀年鸡(北京为公鸡),二十八,把面发”。而宿松“风土清美,有粳稻之饶(《图经序》)”[1](P148),以产稻为主,没有大量“面”可“发”,“八”只能与鸡鸭之“鸭”合韵,又“七”与“吃”同音,故而形成“二十七,做粑吃,二十八,杀鸡杀鸭”。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黄金生]民国春节为什么不放假?
下一条: ·[叶春生]民俗主义视角下春节习俗的“真”与“伪”
   相关链接
·[王娜]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田兆元]就地过年与都市年俗认同的契机
·闹新春的和与喜·过年也是家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宋金明]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莫言]过去的年
·[陈勤建]传统年节的文化密码·过年时的祭祀与摆供
·陈果艳:下次见我,别再问吃饺子没·[杨福泉]云南丽江:纳西人的过年祭祀习俗
·中青调查:87.5%公众希望保留更多过年传统习俗·我们回不回家过年:《中国新闻周刊》特稿
·带着中国人的信仰回家过年·[尹祖泽]过年琐记
·民俗学家谈过年(视频)·民意调查:春节回家需要理由吗?
·调查:七成人为春节回家烦恼 经济与婚姻系主因·[周飙]过年为什么重要
·从回家过年看文化之根·旧时过年老物件:“福”字儿不该倒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