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族志/民俗志

[谭同学]中国乡村研究中的经验修辞与他者想象*
——以《私人生活的变革》为例
  作者:谭同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2-05 | 点击数:13041
 

  种种迹象表明,下岬村所在的东北汉族乡村社会,的确具有较明显的特殊性,与许烺光、费孝通所描写的、典型的宗族主导型的乡村社会有巨大的不同。从事东北社会史研究的学者唐戈曾指出,“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宗法社会,这为汉学人类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所一再证明……在亲属网络中,血亲无疑比姻亲重要,而在整个血亲中,父系血亲无疑又是重中之重。东北地区汉族社会亲属关系的上述特点在中国应该算是一个特例,而这正是我们理解东北汉族社会特殊性的一把钥匙”。⑦究其缘由,他认为这乃是因为东北乡村属于移民社会,形成的时间比较短,宗族色彩没有中原地区那么强,宗族村庄在东北非常罕见。唐戈还仔细分析了下岬村的宗亲和姻亲情况,表明其在1949年前即为多姓多宗杂居,村庄内部通婚盛行,姻亲关系就相当重要,甚至于在很多地方比父系的血亲更重要。⑧换句话说,《私》所说的姻亲关系对下岬村村民的日常生活很重要的这一特点,在1949年前即如此,而非1949年后突然出现的转折。撇开其1949年前的历史,“开天辟地”式地从1949年后的历史阶段开始考察私人生活的变化,显然割裂了村民私人生活本身的历史。

  若往更深处分析,我们会发现,将下岬村1949年后的姻亲状况与费孝通、许烺光等人描写的乡村社会作比较,从本质上来说更多地属于空间上不同区域类型经验的比较,而不是历时性的比较。这种撇开历史谈传统的叙事方式,为了让研究对象的经验看上去符合理论结论,削足适履,将其研究对象去历史化了。是故,清晰界定研究对象的历史阶段有助于使经验叙述的修辞更为具体化,但这并不能必然增加经验修辞对理论结论的论证力度。

  三、没有他者如何看自我

  《私》作为一项长期跟踪调查的结果,十分清晰地呈现了深度调查所具有的优势。在短期调查中,调查者常会遇到因与被调查者不甚熟悉,而为后者“谎报军情”所误导的情况。在《私》中,作者举了一个例子说明这个道理:下岬村的一个妇女曾多次说她60年代的婚姻并不是自由恋爱,而后来终于有一次承认是自由恋爱,并向作者回忆了这段桃色的往事⑨。毫无疑问,就批评走马观花似的调查不够深入而言,《私》的分析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但是,同样值得强调的是,在这种“阵地战”的“战果”面前,我们也不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事实上,对其他类型经验哪怕是“游击战”式的了解,对于加深研究者对其长期调查的个案经验理解,并非就没有一丁点好处。相反,或许还可以进一步说,若对其他类型经验缺乏基本了解和对比意识,甚至也会影响到研究者对深度个案的理论自觉。

  《私》非常细致地呈现了村民居住空间的变化(而对村民住房在村庄布局中的变化却缺乏敏感性),并以生动的案例说明了居住空间的私密化对于私人生活的重要性。在80年代以前的下岬村,大姑娘小伙子结婚后也跟其他人一起睡大炕,后来村民住房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出现单元房——这些当然是真实的事实。进而,作者认为,由于村民(尤其是年轻人)有了更多私密的空间,也便有了容纳更多更为精彩的私人生活的空间。因此,居住空间的变化促使家庭内部关系发生了变化,是村民自主性得以伸张的重要条件⑩。

  但是,实际上,这种推理是很成问题的。如果对照《私》的深度个案以外的更广范围内的经验类型,例如对照中国南方的乡村社会的居住格局,便不难发现,就私密行为而言,1949年前中国南方的农民家庭内部居住空间历来即有着相对私密的空间。一对夫妇只会带不谙世事的小孩住一间房,有了性意识的黄花闺女绝不会与成年异性住在一间房,更遑论睡一张床。可是,那时候怎么就没有见到他们的自主性得到伸张呢?

  很显然,家庭内部居住空间的私人化与家庭成员自主性的生长并不是因果关系,相反,它更多的是共变关系,或至少可以说主要不是因果关系。不过,这种否定性的判断并非本文要强调的重点。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这种经验材料与理论总结之间的“牵强”感,并不是由于经验材料太稀薄、太粗糙造成的,而恰恰是在翔实的经验叙事基础上出现的。由此可见,长期调查或者说深度个案若不辅以“他者”的比较视野,容易误将共变关系当因果关系,或误将某一现象的次要原因当成主要原因对待。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开放时代 2013年第4期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刘铁梁]劳作模式与村落认同
下一条: ·[邵京]幕落幕起间:旅游与田野中的演员与观众*
   相关链接
·[靳思怡]西方经典民族志中的田野经验·[赵旭东]视频直播的民族志书写
·[杨善华 孙飞宇]“社会底蕴”:田野经验与思考·[高丙中]用民族志书写“中国文化”
·[朱靖江]以影像民族志方式表述人类学者的田野经验与理论见解·以田野经验书写学术史: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所长董晓萍
·[邵京]幕落幕起间:旅游与田野中的演员与观众*·马尔子:民族学研究的经验与困惑
·曾维益:多元文化下的白马(氏人)文化·张锡禄:西南田野调查与大理古代社会的重构
·“西南田野的当地经验”北大系列讲座录·[张士闪]乡民艺术民族志书写中主体意识的现代转变
·第三届中日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论坛举行 ·[巴莫曲布嫫]田野研究的时空选择与民族志书写的主体性表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