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关于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既有研究存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境与不足。通过对该系研究特色与学术传统的考察与分析,我们发现社区研究并非仅是吴文藻的倡导及其指导下的学生所做的经验研究,赵承信的主张与之不同且颇为重要;功能主义和社区研究亦不能概括该系的学术特色和传统,区域研究曾经提供给理解中国的一种可行途径;此外,该系也并非缺少对于中国历史的关注,而是在中国历史与中国社会学、人类学之间建立起互惠的关系。因此,总体而言,社区研究、区域研究和历史研究三者共同构成理解中国的三种进路,它们对于今天的中国研究而言仍显意义重大。
【关键词】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社区;区域;历史
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在我国社会学与人类学学科史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已在学界达成一种共识。也正因此,几十年来诸多学者围绕该系先后做了大量的研究,旨在梳理和总结它的学术传统与特色及其为我国社会学与人类学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但不无遗憾的是,这些既有研究所共同建构起来的关于该系的标准认识并未能如实反映出其真实的学术传统与研究特色,往往只是看到了问题的一面而轻易忽视了其他方面,结果造成认识和理解上的片面与缺憾。
一、由社区理解中国
在关于中国社会学史的研究中,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向来都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尽管由于研究框架和关注点的不同,其所占据的篇幅会有所差异。总体而言,这些研究多会在中国社会学发展变迁的脉络下关注该系的成立、系主任的变更、《社会学界》的创办、清河试验区工作的开展,以及社区研究与社会调查的区别等内容。或者是以学者个人为切入点来对他们的学科背景、研究领域、学术思想和方法,以及研究成果等内容进行探讨。①
另有研究对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从1925年到1951年共一百余份的毕业论文进行了分析,将其社会调查分为三个阶段,对每个阶段的特点进行了介绍,并从三个阶段的不同中看出中国早期社会学本土化的过程。此后,有研究通过对该系1922年到1952年的毕业论文进行再分析,探讨了作为一个时代代表的该系乡村社会研究的状况;后来,以此为基础又继续探讨分析了该系从最初的社会调查转向社区研究的过程,重点论述的是人文区位学以及功能论与社区研究的关系。此外,也有两项研究分别关注到燕京大学及其社会学系的乡村建设试验的工作。②
由此可见,以往这些研究在涉及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学术特色和传统的问题上,都会注意到从社会调查向社区研究的转换过程,并一致认为社区研究无疑是该系学术特色与传统的代表性特征。这样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的确体现出了该系的学术特点,但是却无可避免地忽略了该系内部学术研究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另外,仅就社区研究而言,既有的研究仅仅关注到了以吴文藻和费孝通为代表的这一脉络,而并未能对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社区研究做出全面与整体性的论述。
实际上,就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社区研究的特点而言,吴文藻所倡导的以及他的学生所具体开展的社区研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除此之外,赵承信提倡下的社区研究也曾确实发挥过重要的影响,成为该系在国内推动和实践社区研究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
赵承信于1934年秋季受聘到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承担社会学原理、人口学、统计学、都市社会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他是该系1930年的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做的是广东新会慈溪的土地分配调查。毕业后留学美国,先后在芝加哥大学和密歇根大学就读,1933年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在实业部任专门研究员一年。③
就在他任教该系的这年12月1日,吴文藻受清华大学社会学会的邀请,在清华大学做了题为“现代社区的实地研究”的公开演讲,由费孝通现场记录,后来吴文藻依据费孝通的记录对这一讲稿进行整理,将其发表在1935年第66期的《社会研究》上,题目为《现代社区实地研究的意义和功用》,这篇文章可以算作是吴文藻在中国提倡社区研究的早期代表作之一。④
他的另一篇对社区研究进行大力提倡的文章是《西方社区研究的近今趋势》,这篇文章同样是发表于1935年。上一篇文章是对现代社区实地研究的一般性介绍,而这篇文章则集中于对社区研究在西方最新的发展趋势进行论述。首先,吴文藻对社区研究在西方的起源和大体的发展做了简要的叙述,然后对现代社区实地研究的五种来源分别作了介绍:第一种是社会调查;第二种是文化人类学;第三种是人文区位学;第四种是地域调查运动;第五种则是文化社会学。其次,吴文藻对实地研究现代社区的两种不同观点做了分述。最后,他还对社区研究与社会计划之间的关系作了分析。⑤
后来,为了进一步在中国推动社区研究,吴文藻还专门写了《中国社区研究计划的商榷》一文,发表在《社会学刊》第5卷第2期上。这篇论文明显受到英国功能论人类学的代表人物拉德克里夫—布朗(A. R. Radcliffe-Brown)《对于中国乡村生活社会学调查的建议》一文的影响,该文曾被翻译并发表于1936年《社会学界》第9卷上。另外,被学界所熟知的一篇有关社区研究的文章则是他为《花蓝瑶社会组织》所写的序言。⑥
从时间上来看,吴文藻对社区研究的提倡的确要比赵承信更早一些,但这丝毫不影响赵承信在社区研究方面所作贡献的重要性。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二者在倡导社区研究时都曾担任该系主任,因此对于这项工作的开展无疑会产生一些积极的推动作用。
赵承信在吴文藻1938年离开燕京大学后继任社会学系主任。⑦当时系里的老师有杨堃、黄迪、关瑞梧、周励秋等人。由于中日战争的影响,系里原先的清河镇试验区工作被迫中断,但是系里的师生无不希望恢复社会学的实地调查工作,而且他们也已意识到社会调查的弊端与不足,认为应该开展以学理关怀为重要目的的社区研究。因此,为了在中国切实推行和开展社区研究,经过协调与联系,系里于1939年7月开始了在平郊村的实地研究工作。⑧
平郊村试验室设立的目的与清河镇试验区颇为不同,在赵承信看来,该试验室有这样三种目的。第一,是对方法的试验,因为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所要开展的对中国乡村的社区研究,一方面是受到美国芝加哥学派都市社会学的影响,另一方面则受到英国功能论人类学的影响,前者是对美国都市的研究,后者则主要是集中于对原始部落社区的研究,而在中国所要研究的社区为乡村社区,因此,这两种学派的理论和方法如何能够用来对中国乡村社区进行研究就需要在具体的实地中进行试验。⑨
第二个目的是为该系的学生提供一个实习的机会。这种实习不是指在村庄进行社会服务或进行社会改良,而是指在接触村民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去学习社会学理论。因为社会学的理论并非空想所得,而是社会学家们从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观察中分析总结出来的。所以对社会学专业的本科生而言,能有一种机会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身体验与观察社会生活从而获得对社会学理论的理解将是他们学习和认识社会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的途径。⑩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开放时代 2013年第6期 【本文责编:CFN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