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张耐冬]节日、历史与现代
  作者:张耐冬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2-03 | 点击数:4346
 

  也许拉铁摩尔的著作和当下距离相对较远,现在,周边区域已经成为中国的一部分,并如拉铁摩尔所预言的那样,正通过工业化与中原地带连成一体,密不可分。这就是现代的力量。而当我们在生产、技术与生活消费上都日渐与其他现代国家同步时,我们是否应该多问一句:我们是否已经真正走向现代?

  作为2013年出版的一本新书,艾伦·麦克法兰的 《现代世界的诞生》从问世起就引起极大反响。他将现代社会定义为英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这也是这本书最具争议之处。不过,他从英国的现代化中提炼出的各种特色,却值得我们深思。

  这本书并不一定是麦克法兰最杰出的著作,但一定是他对现代化问题的学术总结。书中延续并发展了他在《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一书中的基本判断,即现代的出现并非是在传统断裂下的变异,而是诺曼征服英国以后历史的自然发展。对财富的追求,对财产权的重视,对竞争意识的培养,对父母家庭的疏远以及对夫妻关系的看重,相对健康的社会下对契约与权利的尊重,等等,都构成了麦克法兰所说的“现代社会”的要素。在这其中,通过社会交往和商业活动,政治治理与法律制定,对个人意识、私有财产的保护,对权利与荣誉的推崇,应该是英国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

  如果我们以此为参照,就会看到,我们生活与技术的现代化,工业与国家体制的现代化实现与否,并不是决定我们是否已经进入现代社会的最根本因素。社会观念的非现代化,每每让我们退回到近代以前去寻找精神支柱。所谓“儒家宪政”就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曾以儒学为“国教”的东南亚国家的政治现实,已经证明了儒家思想作为整体化的政治解决方案的不可行,现今我们还要再次尝试,更多只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满足而已。而强调前近代的社会伦理与观念,对道德建设而言或许有一定益处,对社会秩序则并无裨益。

  麦克法在《现代世界的诞生》中,所列举的英国现代社会观念与社会伦理,并不一定是适用于中国的良方,但可以作为我们省视自身不足的一面镜子。经历了五四时期的激进反传统运动,我们今天可以选择相对温和持中的处理方式,对前近代的观念加以改造而非抛弃,就比如,春节还是要过,但鞭炮则不一定非要放,也不一定要祖孙三代凑在一起熬到半夜。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讲师)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搜狐-经济观察网 2014年01月29日07:28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法定节假日调整回顾:取消五一黄金周曾引争议
下一条: ·[张金岭]法国社会中的时间及其文化隐喻*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刁统菊]冬至节俗的传承动力探析
·[赵靓]数智三月街:大理街子的平台时空与新兴民俗·[张隽波]民间抗战历书的视觉形象表达与政治话语建构
·[余宝平]浅谈井冈山红军医药的历史地位与非遗应用初探·[于玉蓉]神话想象与历史叙事的同质与互文
·[尹立娜]节日民俗的价值建构主体及方式·[姚丽梅]饮茶到底吃什么?
·[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杨芳菲]历史在民歌中的重塑与变异
·[徐永安]概念与历史:武当山朝山进香(武当山庙会)习俗特征探讨·[王玉冰]荷兰汉学家高延的中国节俗考察与书写
·[王瑶]培田春耕节:历史文化名村的奇魅化展演·[汤健敏]节日结构中民间艺术的传承
·[施爱东 刘丹一]中国龙形象的历史演变·[娄健]“跨越时空的萤烛末光”
·[刘文江]传说研究的三种范式·[刘婷]从辽境香炉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镜像
·[刘吉平 王小辉]陕甘川毗邻区域民间神话与羌族历史变迁·[梁玉婉]仪式的动力:节日仪式实践的变与不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