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观风问俗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观风问俗

聊城:修家祠印家谱 寻根气氛渐浓
——文史专家认为,这既是对历史的探寻,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回望
  作者:记者 赵宗锋 于新贵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1-24 | 点击数:9862
 

  名词解释

  家祠与家谱

  寻根是中国人的一种情结,家谱和家祠,其实都是较好的寻根载体。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等,是我国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也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不可代替的独特功能。

  家庙是一个姓氏家族为祖先建立的庙堂,并在庙中供奉神位等。上古时代,宗庙为天子专有,士大夫不能建宗庙。汉朝以前,有官爵者才能建立家庙,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但那时叫宗庙或者祖庙。唐朝始创私庙,以祭祀先祖。宋代朱熹提倡建立家族祠堂改为家庙。

  宋代以后,太平之世,民间大兴宗族立祠之风。至明代,始许庶人建立始迁祖庙。到了清代,祠堂已成为族权与神权交织的中心,遍及全国城乡各个家族。也开始把“庙堂”称为“祠堂”。祠堂建于祖宗墓地之所,把祠堂、墓所、祖宗,三者有机相连,是为了祭祀先祖,缅怀祖宗功德。对后世子孙来说,序昭穆,崇功德,敬祖尊亲,追远睦族,执行族规,家法究治,倡导用“中和精神”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及至后来,祠堂才渐离墓地,建到了人群聚集居住的地方,一般家族不仅有一族合祀的宗祠,族内各房往往还有各自的祖祠,以奉祀各直系祖先。

  在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里,宗祠文化是一项不可蔑视的姓氏宗族文化。虽然其发展在一定时期或一定程度上受到过阻滞,遭受过损毁,但大多有所保留。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宗祠被新建和修复。如今,在不少地方,有的祠堂还作为新型农村的文化大院或者乡村老人活动的场所,已经没有了“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而是对加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对于巩固中华民族大团结,发挥了新的有益的作用。

  (记者 赵宗锋 于新贵 整理)

  观点解读

  这是向祖先致敬 也是对传统回望

  谈到重修家谱的初衷,于先生说,当年家族中其实是有家谱的,但在“文革”期间遭到破坏,如今多年过去,很多家族后人便希望能通过重修家谱,梳理家族先辈的那些历史,其实从根本上来说,这也是一次“寻根之旅”。

  “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是,对很多人来说,可能只知道自己父亲的名字,连祖父的名字都不清楚,更别提曾祖以上的列祖列宗。先辈们从哪里来,为家族做了些什么,为社会做了些什么。如果后人不清楚,实际上就是忘本。”于先生说。

  不仅如此,在于先生看来,家谱中的一些记载其实都是时代的反映,有着明显的岁月印记。修缮家谱,研究家谱,不仅是向列祖致敬,更是对过往历史的梳理,对于研究家族繁衍甚或社会变迁,其实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我在重修家谱时就发现,在明末清初的家族谱系上,有几个分支的先人没有婚配记录,这可能就是当时战乱时期的反映。而在现代的一些分支中,不少人家没有男丁,其实也是计生政策的时代印记。”于先生说,如今很多人把目光转向家谱的完善上,可以说是对传统文化的尊敬意识在增强,也是对以往宗族文化的追溯。

  在聊城文史专家陈昆麟看来,如今人们对家谱、家祠修缮的热潮,从大的意义上说,其实反映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大大提升。

  陈昆麟说,只有在社会和谐,人们能吃得饱穿得暖的时候,才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缅怀先人,寻根问祖。而今,社会为这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环境。

  此外,无论是从中央还是从地方,如今都在提倡传统文化,希望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而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一个民族失去了传统文化,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他举例说,如今不少少数民族也在寻找自己民族的古老歌曲,希望能从中发现以往未曾注意到的民族历史,这就是对传统文化以及信仰的回望。

  陈昆麟说,我们习惯于祭奠英烈、伟人,其实,祖先也值得我们去关注。当年,他们通过自身奋斗,为家族和国家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面对他们,我们应该可以思考当下的存在内涵。

  “一本家谱其实就是一段地方史,而这些地方史汇总起来,就是一部国家史。家谱中有时代的气息,能反映时代变迁和家族兴衰,对于我们研究地方史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陈昆麟说,如今人们常常抱怨年味淡了,其实就是对以往传统文化丢弃得太多,从这个意义上讲,如今人们开始对家祠、家谱关注,不失为一件好事,对于传统文化的回归,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途径。

  (记者 赵宗锋 于新贵)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聊城网-聊城晚报 2014-01-24 09:39:0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铁尔麦──哈萨克族曲艺文化的珍珠
下一条: ·[老舍]北京的春节
   相关链接
·[周波 李扬]家谱中的女性书写变化与社会结构固化·[陈立仁 朱炳国 葛金华]祠堂与家谱的伦理永驻和伦理永恒
·[邵凤丽]从“有妇无女”到“女可承祧”:家谱中族女书写的历史变迁·[何绮珊]宗族重构和身份认同
·[邵凤丽 萧放]从主妇到厨娘——传统宗祠祭礼中女性角色的历史变迁·[谭钦允]广东家谱的民间信仰史料探述
·[沙伊珂]谈论重修中国锡伯家谱之现象问题·[黄皓]民间家谱的当代沿承对记住“乡愁”的意义初探
·[方云]传统家规家训与现代乡村社会治理·[徐彬 孙黎丽]明清徽州家谱的特点及其价值
·[巴莫尔哈]《俄糯三子──杰史九子·阿涅八子·木库五子世家谱》序言·[曲木铁西]“民间文献丛刊·彝族家谱”总序
·[苍铭]“民间文献丛刊”前言·请给宗祠一个栖身的安静角落
·历时十年的《中国家谱资料选编》·[刁统菊 佘康乐]从“敬神”到“祭祖”
·2013广东祠堂文化研讨会在普宁举行·[王鹤鸣]我与家谱、祠堂研究
·[邰子桐]吉林石氏家谱记载诸多萨满 族人传讲奇妙神话·怎样看待民间修谱热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