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家祠与家谱
寻根是中国人的一种情结,家谱和家祠,其实都是较好的寻根载体。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等,是我国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也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不可代替的独特功能。
家庙是一个姓氏家族为祖先建立的庙堂,并在庙中供奉神位等。上古时代,宗庙为天子专有,士大夫不能建宗庙。汉朝以前,有官爵者才能建立家庙,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但那时叫宗庙或者祖庙。唐朝始创私庙,以祭祀先祖。宋代朱熹提倡建立家族祠堂改为家庙。
宋代以后,太平之世,民间大兴宗族立祠之风。至明代,始许庶人建立始迁祖庙。到了清代,祠堂已成为族权与神权交织的中心,遍及全国城乡各个家族。也开始把“庙堂”称为“祠堂”。祠堂建于祖宗墓地之所,把祠堂、墓所、祖宗,三者有机相连,是为了祭祀先祖,缅怀祖宗功德。对后世子孙来说,序昭穆,崇功德,敬祖尊亲,追远睦族,执行族规,家法究治,倡导用“中和精神”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及至后来,祠堂才渐离墓地,建到了人群聚集居住的地方,一般家族不仅有一族合祀的宗祠,族内各房往往还有各自的祖祠,以奉祀各直系祖先。
在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里,宗祠文化是一项不可蔑视的姓氏宗族文化。虽然其发展在一定时期或一定程度上受到过阻滞,遭受过损毁,但大多有所保留。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宗祠被新建和修复。如今,在不少地方,有的祠堂还作为新型农村的文化大院或者乡村老人活动的场所,已经没有了“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而是对加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对于巩固中华民族大团结,发挥了新的有益的作用。
(记者 赵宗锋 于新贵 整理)
观点解读
这是向祖先致敬 也是对传统回望
谈到重修家谱的初衷,于先生说,当年家族中其实是有家谱的,但在“文革”期间遭到破坏,如今多年过去,很多家族后人便希望能通过重修家谱,梳理家族先辈的那些历史,其实从根本上来说,这也是一次“寻根之旅”。
“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是,对很多人来说,可能只知道自己父亲的名字,连祖父的名字都不清楚,更别提曾祖以上的列祖列宗。先辈们从哪里来,为家族做了些什么,为社会做了些什么。如果后人不清楚,实际上就是忘本。”于先生说。
不仅如此,在于先生看来,家谱中的一些记载其实都是时代的反映,有着明显的岁月印记。修缮家谱,研究家谱,不仅是向列祖致敬,更是对过往历史的梳理,对于研究家族繁衍甚或社会变迁,其实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我在重修家谱时就发现,在明末清初的家族谱系上,有几个分支的先人没有婚配记录,这可能就是当时战乱时期的反映。而在现代的一些分支中,不少人家没有男丁,其实也是计生政策的时代印记。”于先生说,如今很多人把目光转向家谱的完善上,可以说是对传统文化的尊敬意识在增强,也是对以往宗族文化的追溯。
在聊城文史专家陈昆麟看来,如今人们对家谱、家祠修缮的热潮,从大的意义上说,其实反映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大大提升。
陈昆麟说,只有在社会和谐,人们能吃得饱穿得暖的时候,才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缅怀先人,寻根问祖。而今,社会为这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环境。
此外,无论是从中央还是从地方,如今都在提倡传统文化,希望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而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一个民族失去了传统文化,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他举例说,如今不少少数民族也在寻找自己民族的古老歌曲,希望能从中发现以往未曾注意到的民族历史,这就是对传统文化以及信仰的回望。
陈昆麟说,我们习惯于祭奠英烈、伟人,其实,祖先也值得我们去关注。当年,他们通过自身奋斗,为家族和国家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面对他们,我们应该可以思考当下的存在内涵。
“一本家谱其实就是一段地方史,而这些地方史汇总起来,就是一部国家史。家谱中有时代的气息,能反映时代变迁和家族兴衰,对于我们研究地方史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陈昆麟说,如今人们常常抱怨年味淡了,其实就是对以往传统文化丢弃得太多,从这个意义上讲,如今人们开始对家祠、家谱关注,不失为一件好事,对于传统文化的回归,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途径。
(记者 赵宗锋 于新贵)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聊城网-聊城晚报 2014-01-24 09:39:04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