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本
100多年的祠堂如今依然保存完整
23日上午,在谭氏宗祠,80岁的谭学连老人一会儿拿起扫帚打扫院落,一会儿又拿起铁锨把垃圾运走,丝毫不因为自己已经高龄而有所松懈。
按照谭家的规矩,每年有10个人负责宗祠的维护,这10个人来自10户家庭,20年一个轮回。这一年中每逢重大日子,这10个人就要忙里忙外,照应一切。
谭学连老先生上一次负责看守家祠是在他60岁的时候,如今20年过去,有几位当年一同看守的老友已经故去,便由家庭内的其他成员顶上。
谭庄村的谭氏族人如今有1500多人,有专门的家族理事会来管理宗祠及修谱等一应事项。比如说,2013年夏天雨水勤,大殿出现漏雨的情况,理事会就拿出钱来进行了修缮。宗祠的外围院墙年久失修了,理事会也拿出钱来重新砌好。为了保证族谱的延续性和准确性,谭氏族人每20年左右还重修一次。
谭氏宗祠坐北朝南,进山门便是几年前新修的照壁,照壁左右各立碑文两块。大殿3间,左右厢房也是3间。大殿内敬奉着谭氏家族的列祖列宗之神位。东厢房内悬挂的是俗称“轴子”的族谱图。西厢房如今是看守人员的值班室,室内挂着一位老者的照片。据说老者本是谭氏族人,解放前去了台湾,上世纪90年代曾为家乡捐巨资对祠堂和家族墓地进行修缮。
“祖居西晋平阳府,明迁东齐武水乡”,谭氏宗祠的山门上,如今已经发白的对联还能清晰地点出这一脉的历史轨迹。
明永乐年间的大移民时期,谭氏先人由山西平阳府迁至此地,在此繁衍生息600多年。清同治10年,谭氏宗祠建成,至今也有100多年。
这100多年间,谭氏宗祠的山门、大殿、左右厢房和清代的数通古碑都保存得相当完好,已然成为聊城为数不多保存相对完整的祠堂建筑,并且至今还在正常使用。不仅如此,宗祠如今还是聊城市文物局重点保护对象,并对聊城的碑刻家谱研究起着重要作用。
23日上午,当记者提起这些问题,打扫卫生的几位谭氏族人都笑起来,脸上满是自豪的神情。
10人当中的谭相科说,打扫干净院子,23日下午,家族内毛笔字写得好的村民还会到宗祠内写春联,这些春联会在大年三十贴好。此外,几天之内,宗祠内还会挂上红红的大灯笼,列祖列宗的牌位会被一一摆好。
从大年初一开始,谭氏族人无论老幼,都会进入宗祠,上一炷香,磕头祭拜,这样的场景会持续多日,届时,祠堂内鞭炮阵阵。一直到大年十五元宵节,春节期间宗祠内的各项活动才会告一段落。
现状
很多人开始张罗着修缮家祠家谱
实际上,不光是谭氏宗祠,如今在水城这片土地上,还有其他不少家祠。只不过,这些家祠大都已经破败。
东阿县刘集镇程葛村,一支程咬金的后人居住于此已经多年。村内有一座程公祠,就是程氏家族的家祠。
村民称这个祠堂叫程咬金庙,是程氏后人在1934年集资建设的。这座三间起脊、砖木结构的建筑基本保留了原貌,其前抱厦、青瓦覆顶、青砖砌墙,屋脊两侧各有吼天狮、龙头雕像一尊,四周檐下有百朵莲花,前厦侧墙各雕有一麒麟,惟妙惟肖。
在村民程广连的记忆中,程公祠里曾供奉一幅黄绸缎程咬金画像,祠堂前有一通石碑,可惜都毁于“文革”期间,目前程公祠里已经没有任何陈设。
眼看着程公祠日渐破败,就在去年年底,程氏后人们商量着近期把程公祠重修一下。
“如今的程公祠已经年久失修,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先人传下来的东西,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消亡。”程葛村党支部书记程仁怀说。
与程氏后人有着同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连日来,记者了解到,临近春节,在不少有家祠的村子,很多人正张罗着对其进行修缮。而在不少已经没有家祠的地方,也有些大姓家族筹划着重修一座家祠。
基于场地等因素,重修家祠其实并不容易。与之相比,虽然工作量同样巨大,但修缮家谱更容易操作,也更容易为族人们所接受。
在我市一家印刷公司,记者了解到,最近有不少家谱被送到这里进行印制。
老家在茌平的于先生因为对传统文化研究较多,日前便受族人所托,承担了修缮家谱的工作。
因为工作量很大,这几天于先生十分忙碌,但内心却很兴奋。
“一听说要修家谱,村民们都很高兴,没等我们发出倡议,不少人便为此捐资。”于先生说,春节过后,家族还准备搞个仪式纪念此次家谱重修。
(记者 赵宗锋 于新贵)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聊城网-聊城晚报 2014-01-24 09:39:04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