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学理研究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研究

[安德明]体验国家的边界──以广西中越边境地区的旅游为个案
——《民俗研究》专栏·遗产旅游:民俗学的视角与实践
  作者:安德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1-17 | 点击数:13594
 


摘要:广西中越边境地区的旅游,主要包括自然风光生态旅游、民族民俗文化生态旅游、中越边境风情旅游、历史遗存旅游和红色旅游五种类型,它们都被统一在“边境”这个核心概念下,构建了一个以“边关风情”为主题的旅游体系。通过运用口头艺术及其他多种民俗资源,并以各种手段表演边疆元素,当地的旅游客观上为来自中国内地的游客提供了一个在欣赏边疆独特风情的同时,感受自己国家的边界并强化国家意识的特殊场域。

关键词:国家;边境旅游;中越边境;表演

作者:安德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间文学室研究员、主任


  在现代许多民族国家当中,有关国家认同的意识可以说已深入人心。这种意识,由于所在共同体中主流意识形态的着力推广和塑造,会通过各种途径传输给该共同体的成员,甚至内化为大部分个体或群体基本观念的有机组成,进而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他们思考自我、以及自我与他人之间关系的出发点。2008年12月,在对广西中越边境地区旅游进行的为期半个月的田野考察中,笔者发现,发生在远离国家中心的边疆地区的旅游,在作为重要产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对于诸多来自中国内地的游客,又起到了强化其“祖国”的观念及国家认同的作用。

  一、广西中越边境地区的旅游类型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和南部地区的靖西、大新、龙州、凭祥和东兴等五个县市,地处中越边境沿线。这里自然风光优美,人文和历史资源丰厚,为当地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发展旅游业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而地处中越边境,是这一地区迥异于全国其他许多地区的共同特点,也成了当地发展旅游的一个突出优势和整合各种旅游资源的核心因素。

  根据我的观察,从具体的旅游资源看,当地的旅游主要可以分为五种类型:自然风光生态旅游、民族民俗文化生态旅游、以中越边境为主题的边关风情旅游、重要历史遗存旅游和红色旅游。不过,尽管每个景点可能会以上述五种类型中的一种而闻名,不同县市所强调的标志性的旅游类型也会有所不同,但在实际的运作中,无论是在一个县、一个市,还是在一个具体的旅游点,这五种类型的内容往往会互有交叉,而不存在那种完全独立于其他类型的单一内容。尤其重要的是,几乎所有县市,都不约而同地把自己区域内的旅游,统一在了“边境”这个核心概念之下,构建了一个以“边关风情”为主题的有机的旅游体系。

  1、自然风光生态旅游

  从南宁乘车到大新、靖西,走不多远,随时抬眼望去,几乎每一处、每一瞥,都是风景。喀斯特地形地貌的神奇,会让所有初次来到这里的人震惊和陶醉。这种奇幻壮美的自然风光,成了桂西南诸县发展旅游业最为现成的丰厚资源。

  位于大新县境内、地处中越两国界河归春河上游的德天跨国大瀑布,就是这一带最著名的自然景观。它也已经成为广西中越边境地区、乃至整个广西旅游项目中最重要的标志性内容之一。该瀑布宽200多米,纵深60多米,横跨中国和越南,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的跨国瀑布,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瀑布”。瀑布分三级跌落,气势恢宏,声闻数里。德天瀑布与越南板约瀑布紧密相连,它们均因中越两国界河归春河而成。十分神奇的是,被看不见的国界线分为两半的归春河,竟然在瀑布顶端的河道中部自然形成了一个三角洲,把瀑布天然地分成了相互独立的两个部分。由于它特殊的国际地理位置以及因此而蕴涵的丰富民族情感象征因素,对众多中国游客而言,这一瀑布的魅力,已远远不止于它作为自然景观所体现的壮观雄浑。

  地处靖西县境内的通灵大峡谷,也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大型自然景区。峡谷长约1000米、宽200多米,狭长而幽深。谷内绿荫遮天,空气沁人心脾。入谷后,沿着石阶小路蜿蜒向下约四五百米,其间还要经过一段在一处一百多米高的宽敞溶洞中开出的陡峭阶梯,才能到达谷底。谷底有地下河潺潺流出。顺着河水,走过一段曲折山路,就来到峡谷尽头,通灵瀑布在这里轰然从天而降,声震谷中。这一瀑布,据说旺水季节宽30米,高达188.6米,是亚洲最高的单极瀑布。 [1]此外,通灵峡谷中还聚集着上千种珍稀植物,其中,属于恐龙时代的蕨类植物桫椤、观音莲子座蕨,是濒临绝灭的国家一类保护植物,其他地区极为罕见。[2]

  在许多地方,不时听到或看到的宣传材料中,都有把当地的风光同桂林相提并论的内容,例如,靖西县新靖镇旧州街区入口处的牌楼两侧,就有这样一幅楹联:“如桂林山清水秀,似苏杭人杰地灵。”而大新县的旅游宣传,更是打出了“桂林山水甲天下,大新无处不桂林”的口号。

  这样的比拟,一方面体现了当地人努力推广和扩大地方影响的决心,另一方面,也是对当地自然面貌的一种真实写照。在如诗如画的山水中,地方政府和相关机构主导开发出的专门旅游景点可谓比比皆是,除了上述德天瀑布和通灵峡谷,其他可以与这两者相媲美的景点,还有很多,例如,靖西县的鹅泉、渠洋湖、大龙潭、爱布瀑布以及中国最大的原生态洞穴峡谷群古龙山峡谷群,[3]大新县的明仕田园风光、黑水河(那岸奇景)、门村枧木王、乔苗平湖、龙宫仙境,[4]龙州县的民建坳风光、金龙水库、弄岗国家自然保护区,[5]东兴市的金滩、百里交东红树林、竹山古榕、万鹤山、红石谷,[6]等等,无一不具有风格各异的特色。这众多景点,基本都是在保留自然风光原貌的基础上,修建了道路、护栏和基本服务区等必要的辅助设施,具有突出的原生态特征。它们构成了广西中越边境地区吸引国内外众多游客的主要内容。

  2、民族民俗文化生态旅游

  这一地区的各县市,均属于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其中除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壮族,还有汉族、京族、瑶族等民族。他们都有着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传统。由于地处边陲,受自然条件和特殊历史条件的影响,这里的发展相对缓慢,这在客观上使得传统生活文化的保留相对完整,从而为当地开发人文生态旅游提供了条件。

  民族民俗文化旅游方面一个突出的例子,要数靖西县的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该博物馆是广西第一座壮族生态博物馆,位于靖西县新靖镇旧州社区这个著名的风光胜地。博物馆于2005年9月正式建成并开放,由展示中心和旧州街原状保护两部分组成。展示中心为一个展览馆性质的综合性建筑,除了展示和收藏生产生活用具、民间手工艺品、服饰、乐器、剧本等表现壮族生产、生活和文化各方面内容的实物及相关资料,这里还建有供工作人员办公、研究人员住宿的场所。旧州原状保护则与该区域内世代生活的壮族居民密切相关,它在保证区内原有民居所有者继续使用其住所的前提下,又要求所有居民不得改变该建筑的功能和风格。对于区域内的戏台、遗址、陵墓、道路等,地方政府则在保持其古朴风貌的前提下做了新的维修。

  在保护古建筑、古街区的同时,旧州生态博物馆更注重对民间文学、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从展示中心设置的旧州导游图上可以看到,在整个旧州街区,规划者命名了14户“文化展示户”,作为专门技艺的家庭展示点,其具体地址被明确标注在“导游图”上。这些家庭的户主,都是某项传统才艺——如传统刺绣工艺、山歌演唱、传统民居建筑、传统酿酒、扎染工艺、木雕、泥塑、农民画等——的杰出传承人,并且大都拥有自治区或国家级别的“传统工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或“优秀民间文化传承人”的称号。在其店铺中,他们把各种荣誉证书、乃至参加表彰会时与中国文联等机构或政府部门领导的合影,摆放在十分显眼的位置,以突显自己的与众不同。这些品牌优势,在为他们带来比街区内一般同行更好的生意的同时,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国家与全球化影响的无所不在。

  这些“展示户”,还有古街上大量没有被列为展示户但也在从事传统工艺品制作和销售的人家,他们在家门口制作绣球、木雕等各种工艺品的日常活动,以及他们摆放在街面上的产品本身,都构成了富于地方民俗特色的风景,起到了通过技艺展示与作品本身来丰富整个生态博物馆内容的作用,成了同旧州美丽的风光一样吸引旅游者关注的对象。

  在优美的自然风景中融合与当地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相关的旅游内容,既是对当地丰富人文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也是发展和繁荣旅游业必不可少的因素,同时,对于当地民族传统文化,也能够起到在发展、开发、利用中进一步保护的作用。不过,当地的人民以及他们的日常生活究竟是不是可以被博物馆化,成为观看的内容?这么做会引起什么样的伦理问题?这一点,是当地旅游策划者必须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张巧运]浴“难”重生:一个羌族村寨灾难旅游和遗产旅游的案例研究
下一条: ·[杨利慧]遗产旅游语境中的神话主义——以导游词底本与导游的叙事表演为中心[1]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
·[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朱韵伊]遗产利用的社区视角与多元价值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
·[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
·[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
·[张成福]遗产旅游论证对神话资源的挪用与神话主义的动态生成·[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
·[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