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学理研究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研究

[安德明]体验国家的边界──以广西中越边境地区的旅游为个案
——《民俗研究》专栏·遗产旅游:民俗学的视角与实践
  作者:安德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1-17 | 点击数:12680
 

  三、在边境体验国家的在场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开发这种以边境为主题的旅游业的主要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发展当地的经济——事实证明,旅游业也的确给这个地区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例如,2007年,大新县旅游接待总人数达7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了2.87亿元,对全县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7.3%。[15]然而,为了塑造当地旅游的独特性而对“边境”特色的强调,客观上又起到了强化来自中国内地许多游客有关“国家”的意识的作用。

  前往中越边境地区旅游的中国游客,之所以到这里游览,可能主要是为了观看和感受想象中遥远甚至奇异的边疆风光和习俗。但在实际的旅游过程中,通过观赏那些被赋予强烈国际地缘政治意义的风景,观察来自两个国家的边民的日常生活和相互交往,特别是听导游讲述相关的传说、故事或地方知识,他们所获得的,却不仅仅是对于来自两个不同国家的边境地区居民直接而切实的认识,更为重要的,还是对于两个国家之间表现在空间上的区别的深刻体会、以及对于“我的国家”更为明确、突出的感受和意识。

  出于突出边境特色的目的,在具体的旅游实践中,导游往往会讲述一些体现中外差异、乃至有关两国之间摩擦和冲突的信息。例如,有关德天景区内53号界碑的传说讲:当年朝廷划好边界后,派了几个士兵,抬着53号界碑前往划定处立碑。由于山高路远,天气炎热,这几个士兵不堪其苦,就在还剩2天路程的地方,偷懒不走了。他们胡乱挖了个坑,把53号界碑草草立下,便返回交差。结果,这一下就让我国白白丢失了2天行程的土地。

  这个传说,充满了荒诞色彩。但是,它又由于晚晴时期中国在国际交往过程中的屈辱历史而变得似乎真实可信。这些历史,同传说之间形成了互文性,为熟悉它的人们通过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其中来理解和相信这一特定传说,提供了特殊的话语语境(discursive context)。[16]因此,对于导游而言,讲述这个传说,可能主要是为了突出旅游的主题、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但对于来自中国国内的游客,传说却会与他们相关的历史知识相互参照,在他们心中激起强烈的情感,就像一篇游记在引述这则传说之后所写的:“清政府腐败丢了一个附属国越南给了法国,清国士兵偷懒丢了一大片土地给了越南。真是可笑、可悲、可气、可恶啊。”[17]

  有学者指出,民族国家作为想象性塑建的产物,同时也是一个物化过程,即以共同认同的物象体现这种想象中的民族国家从而使其有形。[18]就这一观点来看,国家的边界,恰好属于那种被共同认同的、能够把国家变得具体化的事象,因为,如安德森所云:“民族被想象为有限的,即使是最大的民族,就算他们或许涵盖了十亿个活生生的人,他们的边界,纵然是可变的,也还是有限的。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把自己想象为等同于全人类。”[19]同时,“位于临接国家领土的接触面的国与国之间的边界,对决定主权的范围与界定封闭的政治区域的空间形式具有很特殊的重要性……”[20]

  对于边界的刻意强调,使得“我”与“他”、“我的国家”与“他的国家”有了清晰的区分,在这种对比当中,“我的国家”,在空间上变得更加切实可感,而“我”对于自己国家的认同意识,也会因此而变得更加强烈。于是,就产生了这样一种十分微妙的效果:来自中国各地的旅游者,在他们自以为能够获得放松的边境旅游中,在远离自己故乡、远离国家权力中心的地方,却唤起了远比身处故园时更加强烈、更加明晰的对于自己国家的情感和意识。这里可以我在游览德天大瀑布时一位同行者的情绪为例。这位朋友因为听导游介绍,近年来越南在中越两国界河归春河流域有很多小动作,不仅影响到德天大瀑布的水量,甚至几乎造成其归属权的争议,如果不是中国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我们说不定会失去对这个中国最美丽大瀑布的拥有权,于是他在德天景区慨然写下了这样的句子:“三叠飞瀑势恢宏,万尺白练悬中空。层峦叠嶂丛林掩,乘筏观景幽潭行。近赏德天珠玑溅,远眺板约水缠绵。五三界碑清勘定,岂容蛮夷染指中。”

  总之,通过各种旅游宣传资料、特别是导游的讲述,结合游客对于边境地区历史以及其他背景知识的了解,当地的自然风光、生活传统、历史遗迹,乃至普通民众,在旅游者那里,都成了象征国际关系、标志国家认同和独立性的重要符号,使人们在与他者和他者所属领地的对比中,进一步突出了自我的边界,并在边界上强烈地感受和体会到自己的国家,进而重新检讨“我”与“我的国家”的关系。

  另一方面,需要指出的是,对于生活在边境的居民(即所谓“边民”)来说,通过展示边境旅游的独特属性,他们在促进地方经济极大发展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于自己国家的历史、主权和领土的理解和体会。同时,通过与游客持续不断的交流,在旅游者对于他们的生活传统和他们本身好奇的目光中,他们的国家意识,以及对于自我“边民”身份的认同和信心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21]

  综上所述,很少有其他地方的旅游,能够像边境地区的旅游那样激起游客们有关自己民族国家的情感和意识。就此而言,广西中越边境地区的旅游所具有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一般旅游点。它为来自中国内地的游客提供了一个既体验身处边疆的奇妙感觉,又感受自己国家的边界并强化国家意识的特殊场域,也为当地人提供了进一步接受和加强自己的中国边民身份的机会。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张巧运]浴“难”重生:一个羌族村寨灾难旅游和遗产旅游的案例研究
下一条: ·[杨利慧]遗产旅游语境中的神话主义——以导游词底本与导游的叙事表演为中心[1]
   相关链接
·[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你好!中国”旅游推介会在巴黎举行
·《文化遗产》:2024年第1期目录·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
·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9期活动预告(2024年1月6日上午9:00)·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文化遗产》:2023年第6期目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蔡奇出席并讲话
·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
·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