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姚小鸥,卢翮.《清华简·赤鹄》篇与“后土”人格化[J].民俗研究,2013,03:95-98.
摘要:“后土”人格化是土地崇拜到土地神信仰的必经阶段。《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三)·赤鹄之集汤之屋》中,“后土”受帝命作祟致使夏后患病,表现为有具体行为的人格神。这是“后土”人格化早期形态的珍贵材料。
[12]王进锋. 商代的神灵世界--从帝臣看商代的神灵关系[J].民俗研究,2013,03:99-108.
摘要:一般认为,商代的神灵有帝、祖先神、自然神三类。这三类神灵之间的关系是商史研究中的重要话题。从帝臣来窥探商代的神灵关系是一个新的视角。商代的帝臣就是帝的臣,是帝的下属。商代的祖先神、自然神都是帝臣,因而它们都是帝的下属,所以,帝是商代的至上神。商代的帝不是商王的祖先神,但是祖先神可以影响帝。商代的祖先神内部也有一定的高低、统属关系,商王祖先神的地位要高于商民的祖先神和先臣神。商代的自然神和祖先神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商代的人间贤人也有帝臣。
[13]郑文. 多面的他者:16至20世纪中叶西方视野下的萨满形象[J].民俗研究,2013,03:109-115.
摘要:16至20世纪中叶,作为“他者”的萨满被西方人塑造成多种形象:中世纪时的异教徒、恶魔代言人;启蒙运动时期的骗子;人类学视野下的信仰原始低级宗教的人、精神错乱者、部落的精神分析师等。萨满形象的每一次转变,都与西方社会自身社会思想和文化潮流的风向密切相关。
[14]任志强,庞晓蒙. 狐魅崇拜的早期流变[J].民俗研究,2013,03:116-121.
摘要:狐魅堪称中国人观念中各类精怪的代表,在早期它往往被称作“魅”、“狐魅”、“妖魅”等。狐狸能从百物中脱颖而出成为精魅,除了与秦汉时期盛行的“物老成精”的观念和求仙思想有关外,更与狐狸自身的特点及其与人的关系有很大关联。狐狸昼伏夜出、性格多疑、机智多诈等颇具灵性的特点,正是它被赋予各种神秘功能的生长点。狐狸介于家畜和野兽之间,生活在人们的周遭,与人类若即若离,暧昧不明,既不能为人们所驯服,又不时侵扰人类,这种不可捉摸的特性让人们很自然地将其视为能带来祸害、迷惑、疾病、灾难、烦扰的“妖魅”。此后,狐狸又逐步被人们从妖魅视为狐神、狐仙,文化内涵不断叠加、丰富和充实,最终形成中国历史上这一别具特色的文化现象。
[15]高福升. 韩国龙信仰形成的研究[J].民俗研究,2013,03:122-126.
摘要:在韩国,龙信仰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经济、政治和宗教诸方面均有明显体现,并形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庞杂信仰体系。正因为此,龙信仰的形成期和形成背景成为学术界,特别是民俗学界极为关心的两个问题。在此即结合已有之研究,对这两个问题做具体论述,并阐释其所蕴含的重要意义。
[16]陈建宪. 论秦巴谷地的民歌与民俗[J].民俗研究,2013,03:127-135.
摘要:秦岭、大巴山两条山脉相夹的谷地,交通闭塞,楚、秦、巴三种地域文化交汇,宫廷文化与民俗文化相融,形成了流放文化、移民文化、盐道文化等特殊文化景观和“打待尸”、薅草锣鼓等传统习俗。当地民歌在民俗庇荫下传承发展,创造出一些独特的民歌形式和民歌杰作,如上层文化与民间文化交融的唱《诗经》,通俗文学与孝歌风俗相益的《黑暗传》,富有山地特色的“翻田埂”和盐道情歌等。
[17]魏泉. 裂变中的传承:上海都市传说[J].民俗研究,2013,03:136-143.
摘要:都市传说是考察上海文化模式变迁、承继与特征的重要视角。“华人与狗不得入内”、上海延安路高架的“九龙柱”是流行甚广的上海都市传说。其他都市传说,如“放白鸽”、“仙人跳”与“钓鱼执法”,为财辛苦为财忙的“消失的搭车客”,关于旗袍、假领子和老克腊的传说,也得以辑录、整理和分类。这些传说的传布、演变,被阐释为急剧社会变迁中社会风气的文化再生产。上海都市传说传达的文化意蕴在于,精致、派头与物欲紧密勾连,绩效主义、事功主义和物质主义与传统信仰交融且使后者祛魅。
[18]王熹. “醮会道释:港澳朱大仙信仰展”暨“中国渔民信俗研究与保护”学术研讨会综述[J].民俗研究,2013,03:150-154.
摘要:<正>由澳门理工学院、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和澳门海事博物馆联合主办的“醮会道释:港澳朱大仙信仰展”暨“中国渔民信俗研究与保护”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1月20日至23日在澳门理工学院举行,来自内地、台湾、香港及澳门两岸四地的专家学者共40余人与会。
[19]杜文倩. 论作家文学对民间童话的创造性传承与建构——以芥川龙之介的《桃太郎》为例[J].民俗研究,2013,03:144-149.
摘要:民间童话桃太郎在日本家喻户晓,为日本文学提供了一套经典的、稳定的叙事话语和价值体系。1924年,作家芥川龙之介借用这一题材创作了小说《桃太郎》,对主人公桃太郎的人物性格、行为动机以及整个童话的结局都作了颠覆性改编。在这一过程中,作家文学与民间童话都得到极大提升和延伸,共同构建起一个更加多元的体系。
[20]张士闪.《东亚儒学史研究的新视野》[J].民俗研究,2013,03:164.
摘要:<正>本书由黄俊杰先生13篇论文集结而成,讨论的问题相当集中:关于东亚儒学经典诠释传统的探讨,和对中国思维方式尤其是对“身体”思维的研究。细细读来,犹如前朝故臣谈事论心,温雅沉实,余味深长。余冠英视黄俊杰先生为海外“新儒学”的第三代代表人物,或许并非偶然。儒学传统之所以历经世变而能保持活力,不断创新……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